
奉命出使。 晉 陶潛 《<贈羊長史>詩序》:“左軍 羊長史 銜使 秦川 ,作此與之。” 南朝 齊 蕭子良 《谏射雉啟》:“昔 宋 氏遣使,舊列階下; 劉纘 銜使,始登朝殿。” 隋 江總 《辭行李賦》:“敏異 季劄 之聽歌,譽乖 屬國 之銜使。”按, 屬國 ,指 蘇武 。 武 拜為典屬國。
銜使,漢語複合詞,由“銜”與“使”二字構成。從《漢語大詞典》釋義分析,“銜”在此處取“奉、受”之義,指接受朝廷或上級的任命;“使”則指“使命、差遣”,如《說文解字》釋為“令事于外者”。二者組合後,“銜使”特指古代官員奉帝王之命出使他國或他地執行公務的行為,常見于外交、文書傳遞等場景。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使臣身份,例如《漢書·張骞傳》載“骞以郎應募,使月氏”,即屬“銜使”範疇。其詞性為動詞,亦可作名詞指代使者本身,但後者用法較罕見。從《辭海》補充釋義看,“銜使”強調使命的權威性與臨時性,與“常職”形成對比。
相關用例可見《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臣自銜命西征,備嘗艱阻”,此處“銜命”與“銜使”構詞法相通,均突顯皇權委派的合法性。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銜使”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指承擔使命、履行職責。該詞由“銜”(承擔)和“使”(使命)組成,常用于形容人勇于擔當、積極完成職責的狀态。例如:
奉命出使
曆史上多指接受朝廷或上級命令出使他國或地區,如:
文化延伸
部分文獻(如)提到該詞也用于描述特殊授權行為,例如對土地頭銜的不可割讓性規定,但這類用法較為罕見且非主流。
該詞在權威古籍(如陶潛、蕭子良著作)中均有明确用例,現代使用時可結合語境選擇抽象或具象表達。
呗聲保價八陣圖布冒草率收兵長殇趁時趁節床筵粹溫達诂酖酒丹青竹釣灘定睛獨説杜五度引繁博菲儀紛遝伏天兒革當割鮮溝封豪淘荒擾護諱嘉節講述賤士建修酒樓酒務爵秩掠剩鬼六石弓摸排旁生魄毗贊魄蕩魂飛普洽啟陳麴塵忍饑挨餓山營沙壓聖殿神衿矢口收績四從私子瑣碌騰薄鐵鈎鎖亡是公五會獻臣襲仿犀角燭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