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贞九烈的意思、七贞九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贞九烈的解释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孽海花》第二一回:“当初讨我时候,就没有指望我甚么三从四德七贞九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贞九烈”是汉语中用以形容女性恪守封建礼教、坚守贞洁品行的传统成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构成 “七”“九”为虚数,借《周易》阳数之极表达“极致”概念,如《说文解字》释“七”为“阳之正”,《黄帝内经》载“天地至数,始于一,终于九”。“贞”本义为占卜,引申为坚定不移的节操,《周易·乾卦》云“元亨利贞”即含此意;“烈”指刚正守节,《三国志·魏书》有“忠臣烈女”的用法。

二、礼教语境内涵 该成语定型于明清时期,特指妇女为守贞洁而宁死不屈的行为规范,如《明史·列女传》记载的“夫亡投井”“拒辱自缢”等事例。其标准包含未婚守节、夫死不嫁、抗拒强暴等具体要求,与《女诫》《内训》等女教典籍倡导的伦理体系相契合。

三、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该词保留“坚守节操”的褒义用法,但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评述。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这类成语“承载着特定历史阶段的道德标准,使用时应注重语境的时代性区分”。

四、文化批判视角 当代性别研究领域常以该词作为分析样本,如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中论及“七贞九烈实质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工具”。这类研究揭示成语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性别压迫机制。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北京大学《全宋词》语料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列女传》研究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七贞九烈”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ī zhēn jiǔ liè,主要用于形容旧时妇女坚守贞节、刚烈不屈的品质,强调宁死也不失身的道德观念。

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
    该成语指女性在传统道德约束下,以极端方式维护贞洁,如宁死不屈或抗拒压迫。其“七”和“九”并非具体数字,而是虚指程度之深。

  2. 出处与用法

    • 文学来源:最早见于元代李行道的杂剧《灰阑记》:“拼守着七贞九烈,怕甚么六问三推,一任他万打千敲。”
    • 示例:曾朴《孽海花》第21回中写道:“当初讨我的时候,就没有指望我甚么三从四德七贞九烈。”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女性品德,如“她以七贞九烈闻名乡里”。
  3. 现代视角
    这一成语反映了封建时代对女性的道德束缚,带有历史局限性。当代语境中,其使用频率较低,更多作为文化现象或文学研究的对象。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演变或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灰阑记》原文或相关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豺遘鲳鯸川师杵臼交春赏大君子倒贜登高望远耳朵眼儿发撤烽子盖过观形察色观者如垛龟河过海和尚孤突行夥坚苦渐入佳境解恚库容来祀李郭仙戾悍辚轹六畜溜溜啾啾马鬣一滴眊眊稍稍茂盛美行门合木表恼烦牵肠乾腊谦揖啓譬祛风羣衆关系取样饶果三谣上典始终不渝孀孤树大根深素缟摊手摊脚陶车特敕铁纱同羁旺茂文裘五有消极怠工邪地席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