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驺的意思、七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驺的解釋

(1).七個駕禦車馬的吏役。《禮記·月令》:“﹝季秋之月﹞命僕及七騶,鹹駕。” 鄭玄 注:“七騶,謂趣馬,主為諸官駕説者也。”説,通“ 脫 ”。駕說,謂駕車、脫車。 孔穎達 疏引 皇侃 曰:“天子馬有六種,種别有騶,則六騶也。又有揔主之人,并六騶為七,故為七騶。” 唐 李子卿 《駕幸九成宮賦》:“七騶按隊,千乘扈蹕。”《花月痕》第二六回:“白旗秋載,駕《月令》之七騶;黃竹寒吟,乘風馳之八駿。”

(2).古代官員出行時,在前頭開道的七名騎卒。《宋史·蔡齊傳》:“﹝ 齊 ﹞舉進士第一……詔金吾給七騶,傳呼以寵之。狀元給騶,自 齊 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驺(qī zōu)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指古代官員出行時隨行的七名騎從,屬儀仗制度的一部分,常見于西周至漢代的禮制記載。以下從釋義、源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解: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構成

    • 七:數詞,确指數量為七。
    • 驺(騶):本義為“養馬人”或“騎從”,引申為貴族車駕的侍從騎士。

      合稱:特指官員儀仗中七名騎馬開道的隨從人員,象征身份等級。

  2. 職能與場景

    七驺負責官員車駕前導、清道、護衛,多見于帝王或高官出行隊列。如《周禮》載:“諸侯皆七驺”,表明其與官職品級直接挂鈎。


二、曆史源流與典籍依據

  1. 禮制起源

    據《周禮·夏官·校人》載,西周禮制已按爵位規定隨從數量:“天子有六驺,諸侯有七驺”。此處“驺”指駕車之官,後演變為騎從編制(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456頁)。

  2. 漢代典章

    《後漢書·輿服志》明确記載:“諸侯王法駕,官屬傅相以下,皆備鹵簿,設七驺。” 表明其作為諸侯儀仗的定制(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3. 文學化用例

    唐代韓愈《入關詠馬》詩雲:“歲老豈能充上驷,力微當自慎前程”,以“驺”喻指侍從,側面印證其文化延續性(見《全唐詩》卷三四〇)。


三、文化延伸與等級象征

  1. 禮制等級符號

    七驺數量體現周代“以數為尊”的禮法:天子六驺示“天六地五”之數,諸侯七驺表降等之禮,成為身份區隔的符號(參考: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

  2. “騶唱”制度關聯

    七驺行進時需呼喝開道,稱“騶唱”,後衍生為“驺呵”“喝道”等詞,如《南齊書·崔祖思傳》:“驺唱聲喧,非宜禁巷。”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七驺”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學描寫。其文化意義可概括為: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1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305
  2. 《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 9787301065730
  3. 《後漢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76712
  5. 國學導航《全唐詩》線上庫:www.guoxue123.com

網絡擴展解釋

“七驺”是古代文獻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1. 天子車駕的七名馭馬官吏
    根據《禮記·月令》記載,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鹹駕”,鄭玄注:“七驺,謂趣馬,主為諸官駕說(通‘脫’)者。”。孔穎達進一步解釋,天子有六種馬,每種馬配備一名“驺”(掌管馬匹的官吏),加上總管馬政的官員,合稱“七驺”。此處的“驺”職能包括駕車、卸車等,屬宮廷車馬管理的核心人員。

  2. 官員出行的前導騎卒
    在部分文獻中,“七驺”也指古代高官出行時負責開道的七名騎從侍衛,體現儀仗規格。這一含義可能由“驺”的引申義“騎士、侍從”發展而來(如《漢書》中“驺從”即指隨行護衛)。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白苋半籃腳避道比卯瞋目張膽熾曝串杖醇确啜息聰明絕世催生大饑靛颔奠摯兒童之見放殛方空繁果鳳凰窗給以果熟蒂落橫衊恒人花绶胡摟甲骨講口檢轄積卑金盞羁鎖眷恤君子鄉款密媿汗廉鲠令才漫空孽債飄籓墜溷遷改清幽瓊畟稔色塞咎喪宰身敗名裂勝敗兵家之常摔老盆孀孤水蓼嵩陽素辭陶缶通吃銅篆透心舞會賢相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