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七個駕禦車馬的吏役。《禮記·月令》:“﹝季秋之月﹞命僕及七騶,鹹駕。” 鄭玄 注:“七騶,謂趣馬,主為諸官駕説者也。”説,通“ 脫 ”。駕說,謂駕車、脫車。 孔穎達 疏引 皇侃 曰:“天子馬有六種,種别有騶,則六騶也。又有揔主之人,并六騶為七,故為七騶。” 唐 李子卿 《駕幸九成宮賦》:“七騶按隊,千乘扈蹕。”《花月痕》第二六回:“白旗秋載,駕《月令》之七騶;黃竹寒吟,乘風馳之八駿。”
(2).古代官員出行時,在前頭開道的七名騎卒。《宋史·蔡齊傳》:“﹝ 齊 ﹞舉進士第一……詔金吾給七騶,傳呼以寵之。狀元給騶,自 齊 始也。”
“七驺”是古代文獻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天子車駕的七名馭馬官吏
根據《禮記·月令》記載,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鹹駕”,鄭玄注:“七驺,謂趣馬,主為諸官駕說(通‘脫’)者。”。孔穎達進一步解釋,天子有六種馬,每種馬配備一名“驺”(掌管馬匹的官吏),加上總管馬政的官員,合稱“七驺”。此處的“驺”職能包括駕車、卸車等,屬宮廷車馬管理的核心人員。
官員出行的前導騎卒
在部分文獻中,“七驺”也指古代高官出行時負責開道的七名騎從侍衛,體現儀仗規格。這一含義可能由“驺”的引申義“騎士、侍從”發展而來(如《漢書》中“驺從”即指隨行護衛)。
補充說明:
《七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古代軍隊中的七支馬列隊。在古代戰争中,馬是非常重要的戰争資源,具備優秀品種的戰馬是軍隊作戰的關鍵。為了提高作戰效果,古代軍隊會按照特定的編制将馬匹分為不同的隊伍,而七驺就是其中的一種編制。每支驺中都有特定的士兵配備,以保證軍隊戰鬥力的發揮。
《七驺》可以拆分為“七”和“馬”兩個部分。其中,“七”是數字七的意義,表示數量。而“馬”則是指馬匹。
《七驺》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王制》中,用來描述古代軍隊中馬匹的編制。這也反映了古代軍事制度的特點和戰争時期對馬匹的重視。
《七驺》的繁體字是「七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七驺」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籍或字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深入研究。
1. 史書記載,古代軍隊中的七驺精銳無比。
2. 七驺中的馬匹都是經過精心訓練的戰馬。
1. 七雄:古代七個實力強大的國家。
2. 鱗馬獨角:形容寶貴的馬匹。
1. 七軍:古代軍隊中分為七支編組的部隊。
2. 七隊:軍隊中按照特定編制分為七個獨立隊伍。
1. 單騎:單獨行動的騎兵。
2. 九騎:古代軍隊中由九支馬列隊組成的編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