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卯的意思、比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卯的解釋

舊時地方官府征收錢糧或緝拿罪犯,限期追比,稱為“比卯”。卯,期限。亦指應付官府的追比。《豆棚閑話·朝奉郎揮金倡霸》:“或有説官司連累,急急去救父母的;或有説錢糧拖欠,即刻去比卯救家屬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比卯”是中國古代官府制度中的一個術語,主要用于賦稅征收和案件緝拿的限期管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比卯”指舊時地方官府限期追繳錢糧或緝拿罪犯的一種制度。若在規定的“卯期”(期限)内未完成,相關人員會被傳喚至衙門受罰。其中“卯”既指期限,也代指官府登記任務的“卯簿”(名冊)。

二、運作機制

  1. 登記流程:官府将待辦事項(如欠稅名單、通緝令)記錄在“卯簿”中,每日卯時(5-7點)按名冊清點差役任務。
  2. 追比制度:若欠稅或案件未在期限内解決,差役會按卯簿對責任人進行“追比”(強制催繳或緝捕),逾期者需到衙門接受杖責等刑罰。
  3. 連帶責任:部分地區實行“連坐”,如《豆棚閑話》中提及欠稅者家屬也可能被傳喚受罰。

三、文獻例證

清代小說《豆棚閑話》第三則寫道:“或有說錢糧拖欠,即刻去比卯救家屬的”,生動反映了百姓因欠稅被迫參與“比卯”的社會現象。

四、現代關聯

該制度體現了古代行政的強制執行力,類似現代法律中的“限期履行”概念,但以體罰為懲戒手段的特點已隨法治進步被廢除。

權威來源提示

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古代司法制度文獻(如、5、6)。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卯》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比卯》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比較或對照。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比卯》包含兩個部首:比和卯,在《辭源》中被歸類于“竹”部。它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比卯》的來源較為複雜,但主要出處是古代詩經中的“詩三百”之一,篇名也叫《比卯》。該篇寫了衛康公和毛公的不同處境,通過比較來探讨一國兩種政治制度的優劣。

繁體

《比卯》的繁體字是“比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比卯》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比卯”。

例句

1. 通過比卯,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兩者的差異。

2. 這篇文章通過比卯的方式,探讨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組詞

1. 比較

2. 對比

3. 比對

4. 卯

近義詞

1. 對照

2. 比照

3. 對立

反義詞

1. 同類

2. 同樣

3. 相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