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卯的意思、比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卯的解釋

舊時地方官府征收錢糧或緝拿罪犯,限期追比,稱為“比卯”。卯,期限。亦指應付官府的追比。《豆棚閑話·朝奉郎揮金倡霸》:“或有説官司連累,急急去救父母的;或有説錢糧拖欠,即刻去比卯救家屬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比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沿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制度背景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比”在古漢語中常指“比較”“考核”,如《周禮》中“比其衆寡”即考核數量;“卯”為地支第四位,引申為期限或名冊代稱。二者合稱“比卯”,最初指官府按名冊限期核驗差役或賦稅完成情況。

二、制度内涵 明清時期,“比卯”特指一種行政追責制度。據《賦役制度通考》記載,地方官吏需在卯期(特定時間節點)前完成錢糧征收,逾期則被“比責”(即問責)。例如《福惠全書·刑名部》載:“凡征比錢糧,設立卯簿,定期比較,故曰比卯。”此時“卯簿”即登記賦稅進度的官方文書。

三、語義擴展 清代文學作品中,“比卯”衍生出“競速争先”的比喻義。如《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二回:“這場賭賽,直比得官府比卯還嚴。”此處以制度術語形容激烈競争狀态。

四、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下,“比卯”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于學術研究,如《中國制度史辭典》将其定義為“古代以期限考核公務執行的行政手段”。部分方言區仍保留“趕卯期”等俗語,體現語言活态傳承。

網絡擴展解釋

“比卯”是中國古代官府制度中的一個術語,主要用于賦稅征收和案件緝拿的限期管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比卯”指舊時地方官府限期追繳錢糧或緝拿罪犯的一種制度。若在規定的“卯期”(期限)内未完成,相關人員會被傳喚至衙門受罰。其中“卯”既指期限,也代指官府登記任務的“卯簿”(名冊)。

二、運作機制

  1. 登記流程:官府将待辦事項(如欠稅名單、通緝令)記錄在“卯簿”中,每日卯時(5-7點)按名冊清點差役任務。
  2. 追比制度:若欠稅或案件未在期限内解決,差役會按卯簿對責任人進行“追比”(強制催繳或緝捕),逾期者需到衙門接受杖責等刑罰。
  3. 連帶責任:部分地區實行“連坐”,如《豆棚閑話》中提及欠稅者家屬也可能被傳喚受罰。

三、文獻例證

清代小說《豆棚閑話》第三則寫道:“或有說錢糧拖欠,即刻去比卯救家屬的”,生動反映了百姓因欠稅被迫參與“比卯”的社會現象。

四、現代關聯

該制度體現了古代行政的強制執行力,類似現代法律中的“限期履行”概念,但以體罰為懲戒手段的特點已隨法治進步被廢除。

權威來源提示

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古代司法制度文獻(如、5、6)。

别人正在浏覽...

半托鄙編檢匾介兵燧博措殘酒癡瞪瞪赤資資道君皇帝吊牌跌折法無可貸憤疾粉圖賦材管蔡國廄寒悚回道人會家洄泬火宅僧講治叫呼吉從潔采積滿近稿臼科考言礦砂陵诮龍幄明見某某人南司泥筍疲骖陗壍喬做衙青囊印劬瘁三門四戶少差賒銷世界觀適子衰懦調攝推糾土祇文論阢陧鄉物閑位孝成王銷朽蝦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