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銅魚符。 元 王逢 《過丘以敬管句吳山别業》詩:“銅篆解将還省署,銀魚忘卻挂朝衣。”
(2).指銅鑄香爐。 明 劉基 《祝英台近》詞:“銅篆香殘,絳蠟散輕灺。”
"銅篆"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古代銅制的印章或符信,可引申為法律、制度或文化的象征。其核心意象是堅固與持久性,常被用于比喻不可磨滅的規範體系。
具體解釋
語義差異說明 側重抽象比喻(制度/文化象征),而其他網頁(如漢典、滬江詞典)更強調具體器物。這種差異源于詞義的曆史演變,早期多指實物符信,後世衍生出文化象征含義。
使用場景
注:該詞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如需查看具體古詩用例,可參考、6、8提供的完整引文。
《銅篆》是指古代用銅制成的篆刻印章。篆刻是一種中國古代的文字藝術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左右)。銅篆是使用銅材料制作的篆刻印章,它具有獨特的形狀和紋飾,被視為考古學和藝術史的重要研究對象。
《銅篆》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金部和竹部。在《銅篆》中,金部代表了金屬材料的意義,而竹部代表了篆刻印章的形狀特征。
拆分後的筆畫為:金部(8畫)+竹部(6畫)=14畫。
《銅篆》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篆書。“篆”也稱“宛”,最初指的是商代時期用于銘刻青銅禮器的文字,後來泛指篆書。《銅篆》這個詞是由“銅”和“篆”兩個字組合而成,用來描述青銅材料制作的篆刻印章。
《銅篆》的繁體字為「銅篆」。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差異。以《銅篆》為例,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銅籑」。
他收藏了一枚古代的銅篆印章。
銅材、篆刻、印章
鐵篆、銀篆、玉篆
木篆、竹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