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補罪過。《後漢書·列女傳·盛道妻》:“君可速潛逃,妾自留獄,代君塞咎。”《三國志·魏志·董卓傳》:“ 卓 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 溫 與 袁術 交關,遂笞殺之。”《資治通鑒·梁武帝大通二年》:“大兵交際,難可齊壹,諸王朝貴,橫死者衆,臣今粉軀,不足塞咎。”
“塞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āi jiù,其核心含義為抵補罪過。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該詞在曆史典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需注意與“塞責”(敷衍了事)、“咎由自取”(過失源于自身)等詞語區分,避免語義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資治通鑒》等典籍原文。
塞咎(sāi jū)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是“土(tǔ)”和“攵(pū)”,總共有12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寫法。在古時候,塞咎的寫法有一點不同,是 “土(tǔ)”加上“回貝(huí bèi)”,而不是“攵”。但後來,由于漢字簡化,現代寫法采用了“攵”代替了“回貝”,這使得這個詞的寫法更加簡潔。
塞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塞咎」。在現代标準簡體中文中,這個詞隻有一種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塞咎的例句:
1. 老師為了引導學生的思考,總是給他們提出一些塞咎的問題。
2. 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勇于面對,不要塞咎不前。
3. 我們需要用智慧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塞咎。
一些含有塞咎的詞語:
塞難、塞住、内塞、塞翁、塞外。
和“塞咎”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堵塞、阻礙、障礙、阻隔。
和“塞咎”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通暢、順利、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