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末 王烈 義行稱于鄉裡,恒以德感人,盜賊亦為所化,故時人譽其所居鄉為 君子鄉 。參閱《後漢書·王烈傳》。 唐 韓愈 《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至 東漢 ,隱士 烈 ,博士徵不就,居 祁縣 ,因號所居鄉為 君子 。公其 君子鄉 人也。”
“君子鄉”是一個源自東漢的曆史典故,特指因道德教化而聞名的地方。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王烈傳》,記載漢末名士王烈以德行感化鄉裡,連盜賊都受其教化改過自新,因此時人稱其居住地為“君子鄉”。這一稱呼體現了當時社會對道德典範的推崇。
曆史記載的延伸
唐代韓愈在《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中再次提及:“至東漢,隱士烈……因號所居鄉為君子”,表明這一美談在後世仍被引用。王烈本人因拒絕朝廷征召為博士,選擇隱居祁縣,更強化了其“君子”形象。
文化象征意義
“君子鄉”不僅指具體地域,更成為德治教化的象征符號,常用于贊頌民風淳樸、禮義盛行的地區。其核心内涵是通過個人德行影響群體,達到“以德化人”的社會效果。
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與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如需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後漢書》及韓愈文集。
君子鄉一詞是指一個地方或社會中,有很多具備君子品質的人居住或生活的情況。君子鄉可以理解為一種深受道德教育影響的社會環境,處處可見以德修身、以禮待人的高尚行為和品質。
君子鄉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土”,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是3畫和3畫。
君子鄉這個詞的出處最早見于《論語·衛靈公》一節:“君子鄉以文。” 繁體字為「君子鄉」。
在古代,「君子鄉」一詞的拼寫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改變。
1. 在這個君子鄉,人們互相尊重、互助互愛,形成了和諧的社會氛圍。
2. 他的言行舉止都彰顯出君子鄉的品質,受到了周圍人的一緻贊美。
1. 君子風範
2. 君子之交
3. 君子之道
4. 賢良君子
1. 仁人志士
2. 高尚人士
3. 品德高尚者
4. 懷德之人
1. 小人之地
2. 惡劣環境
3. 不道德社會
4. 缺乏人文關懷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