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龜甲和獸骨。 商 周 時代用以契刻蔔辭。 郭沫若 《今昔集·論古代社會》:“甲骨上面的文字,是 殷 朝皇帝行動的記載,考古最可靠的材料莫過于此了。”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序說:“最初發現甲骨的是 濰縣 的商人。”參見“ 甲骨文 ”。
甲骨,漢語詞彙,特指中國古代用于占卜和記事的龜甲與獸骨,尤指刻有文字的商周時期遺存。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述:
單字解析
兩字組合為并列結構,專指龜甲(腹甲、背甲)與獸骨(多為牛肩胛骨),屬漢語合成詞中的“同類物聯合構詞法”。
文字載體屬性
甲骨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成熟漢字載體之一,其刻辭内容涵蓋祭祀、戰争、農事等,實證漢字從象形到表意的演變過程。
占卜儀式核心
商周王室通過“灼龜觀兆”預判吉兇:先于甲骨背面鑿槽,灼燒使其正面裂出“蔔”形紋路,據裂紋解讀神意,後将占卜事由、結果契刻留存。此過程稱“蔔筮”,體現“天人溝通”的原始信仰。
文獻價值
現存甲骨約15萬片,單字量超4500個,可識讀者約1500字。内容涉及王權制度、天文曆法、方國戰争等,如“癸卯蔔,今日雨”直接記錄氣象(《甲骨文合集》第20980片),為研究商周社會的一手史料。
古文字學基石
甲骨文(亦稱“契文”)上承陶符、下啟金文,其字形結構(如“車”“馬”的象形寫法)是追溯漢字源流的直接證據。《漢字源流精解》指出,約30%現代漢字可溯至甲骨文構型。
考古學标志發現
1899年王懿榮辨識“龍骨”上的文字,開啟甲骨學研究。殷墟(河南安陽)作為核心出土地,實證《史記·殷本紀》商王世系,将中國信史前推至公元前14世紀。
權威參考來源
甲骨是商周時期用于占卜和文字記錄的龜甲與獸骨合稱,其含義及曆史價值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甲骨是龜甲(蔔甲)和獸骨(蔔骨)的統稱。其中:
商周時期,甲骨主要用于占卜記事。占卜過程包括:
以上内容綜合了甲骨的物質屬性、文化功能及學術價值,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蔔辭案例或字形演變,可參考考古文獻或博物館藏品。
白濛濛拔釘頒條拔山超海冰清采鳳隨鴉采購嘗鮮朝蕣赤地千裡寵敬捶鈎簇饤蛋卷點醒抵銷豆莫婁惡上飯顆山泛滟福州市寒春漢祖鶴車橫眉冷眼河祗脯喉唇久眎劇裝科刻察昆後萊朱淩淩麻紮刀沒世無稱磨照旁福遷舟青瑣拜窮下秋霁诠譯軟風軟錳礦潤改山坳折支識穿説得響碎碧綏接俗陋天花闆鐵筆鐵片屯紥歪七扭八亡辜威酷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