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積小。《莊子·則陽》:“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 郭慶藩 集釋引 俞樾 曰:“卑高、小大相對為文。”參見“ 積小 ”。
“積卑”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積累微小或低處的事物,逐漸形成高大的結果”,主要出自《莊子·則陽》。以下為詳細解釋:
“積卑”可直譯為“積累卑小”,即通過不斷積累低微、細小的事物或力量,最終達到顯著的高度或規模。例如《莊子·則陽》中提到:“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以山丘由低處積累成高、江河彙聚細流成大的自然現象作比喻。
此詞出自《莊子·則陽》,原文通過“積卑成高”的比喻,表達道家思想中“由小至大、由微至著”的辯證觀。郭慶藩在《莊子集釋》中引俞樾的注解,指出“卑高、小大相對為文”,強調事物對立面的轉化關系。
現代語境中,“積卑”可引申為“重視基礎積累”的哲理,常用于強調個人成長、事業成功需從細微處着手,逐步積累經驗和能力。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或哲學背景,可參考《莊子》原文及相關注解。
積卑 (jī bēi) 這個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禾”和“比”。其中,“禾”代表着稻谷,是農作物的象形字,“比”表示抵抗、防禦的意義,是一個聲符字。與形音義相關的筆畫分别為:禾(5畫)和比(4畫)。
積卑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意思是指在攻破敵方防禦後,留下的低劣、較弱的存在或殘餘物。它用來描述戰鬥後遺留下來的不好的東西,也有時候用來指代弱勢群體或無能為力的狀态。
積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積卑”, 繁體字的寫法相較簡體字在書寫形式上更加繁複,字形更加複雜。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積卑通常采用象形的形式。其中,“禾”以直線和彎線相結合,象征着稻谷的顆粒,而“比”則由“人”和“示”組成,形似人與敵人相對抵抗的形狀。這些字形的演變與漢字發展的曆史和書法風格密切相關,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發展和變化。
以下是幾個使用積卑做為主題的例句:
1. 經過多次戰鬥,敵軍的防線被攻破,隻剩下一些積卑。
2. 這個社會對于弱勢群體總是充滿了積卑。
3. 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積卑的思維方式,要積極進取。
一些與積卑相關的組詞有:積弊、積貧積弱、積重難返。
與積卑近義詞為:殘餘、殘留、餘燼。
反義詞則包括:優勢、強勢、有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