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scera] 五髒,指内心
見此生五内,恍惚生狂癡。——蔡琰《悲憤詩》
美聞此言,五内崩裂。—— 黃守羲《書錢美恭尋親事》
五内俱焚
五中。 漢 蔡琰 《悲憤詩》:“見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癡。”《宋書·建平宣簡王宏傳》:“驚惋摧慟,五内交殞。”《紅樓夢》第三三回:“心中早已五内摧傷。”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場:“他的話太感動人了,使我深銘五内。”
“五内”是一個源自中醫理論的詞語,具有生理與情感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内”字面指人體内的五個髒器,即中醫理論中的五髒(心、肝、脾、肺、腎)。在文學語境中,常用來代指“内心”或“情感”。例如:
根據中醫經典:
“五内”常用于比喻強烈的情感狀态:
“五内”既是一個中醫解剖術語,也是情感表達的文學修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髒腑理論,可參考權威醫學典籍。
《五内》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内心的感觸、思想、情感等。它表達了一個人的心靈世界及其所産生的情感體驗。
《五内》的拆分部首是“口”和“目”,其中“口”是左邊的部首,表示嘴巴,而“目”是右邊的部首,表示眼睛。《五内》一詞共有七畫。
《五内》一詞最早出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莊子》,後來演變成成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五內」。
在古時候,漢字「五内」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許多古代的字形和現代寫法非常相似,例如也是由「口」和「目」兩部分組成。
他聽到那個消息後,五内都翻江倒海,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五感、五髒六腑、五光十色
情緒激動、心情翻騰、内心激蕩
平靜、冷靜、淡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