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帝王进言、上书。《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须达 陈情而启奏:‘臣仕玉阶年月久,顷(倾)肝露胆每兢兢,不曾分寸行虚谬。’”《新唐书·崔群传》:“ 羣 凡启奏,平恕如此。”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上曰:‘何不启奏?’对曰:‘七品官在籍身故,无启奏例。’”
“啓奏”(qǐ zòu)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官场语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臣子向帝王进言、上书或报告事务,强调对上级的恭敬态度。该词由“启”(陈述、禀告)和“奏”(上书、呈报)组成,突显古代等级制度中的沟通形式。
历史背景
源自古代官员制度,常见于奏章、朝会等正式场合。例如《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记载“须达陈情而启奏”,《新唐书·崔群传》中也有“群凡启奏,平恕如此”的用法。
使用场景
延伸意义
现代可用于比喻向上级或权威人士郑重汇报,但多为历史、文学语境。
“啓奏”是古代官僚体系的核心沟通方式,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如今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庄重性。
啓奏(qǐ zòu)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向上级或有权者报告、禀告、请示。在古代官场或宫廷中,下级向上级提交报告或请示时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啓(qǐ)是由音部的启和辶(辵)部首组成,辶(辵)表示行走、行动,启表示启发、开启。笔画数为7。
奏(zòu)是由女部的女和卓部首组成,女表示女性,卓表示高大、突出。笔画数为10。
啓奏一词是古代汉字的组合,最早可追溯到《楚辞》。在繁体字中,「啓」的写法保留了许多古时的字形特征。
在古代,啓奏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的「啓」字没有现代的「口」部分,而是由一个表示口的长方形与表示句子开头的「一」组成。古时的「奏」字没有「卓」部分,而是由一个表示手的「又」与表示声音的「口」组成。
1. 他每天早上都会向领导啓奏工作进展。
2. 她担任皇宫秘书长,负责将下级官员的各种啓奏上报给皇后。
啓事、啓示、啓动、啓程
报道、报告、禀告
询问、请示、请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