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啓奏的意思、啓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啓奏的解释

向帝王进言、上书。《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须达 陈情而启奏:‘臣仕玉阶年月久,顷(倾)肝露胆每兢兢,不曾分寸行虚谬。’”《新唐书·崔群传》:“ 羣 凡启奏,平恕如此。”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上曰:‘何不启奏?’对曰:‘七品官在籍身故,无启奏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啓奏(qǐ zòu)是古代汉语中的政治术语,指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或汇报事务的正式行为,常见于中国封建王朝的行政制度中。该词由“啓”(陈述、禀告)和“奏”(进言、上书)组合而成,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恭敬与程序规范。

从词源看,“啓奏”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书制度。《汉书·艺文志》记载“羣臣奏事,多谒阙啓告”,表明其作为官方沟通渠道的职能。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典》进一步明确,五品以上官员可通过“啓奏”直接向皇帝建言。在具体使用中,“啓奏”需遵循严格格式,包括用特定文书(如奏折)、固定称谓(如“伏乞圣鉴”)等,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对此有详细规定。

该词的语境多与国政相关,例如《资治通鉴·唐纪》载“宰相啓奏边事,帝沉吟未决”,反映其在军事决策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啓奏”与一般“上奏”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事务的紧急性与直接性,明代吕坤《实政录》称“凡啓奏者,皆机务不可稽缓者也”。

现代汉语中,“啓奏”作为历史词汇,主要出现在学术研究及历史文学作品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官僚制度类”专有词汇,并标注其语用范畴为“封建君臣礼仪用语”。

网络扩展解释

“啓奏”(qǐ zòu)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官场语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臣子向帝王进言、上书或报告事务,强调对上级的恭敬态度。该词由“启”(陈述、禀告)和“奏”(上书、呈报)组成,突显古代等级制度中的沟通形式。

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
    源自古代官员制度,常见于奏章、朝会等正式场合。例如《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记载“须达陈情而启奏”,《新唐书·崔群传》中也有“群凡启奏,平恕如此”的用法。

  2. 使用场景

    • 官员向皇帝汇报政务、请示决策(如“启奏万岁,阿桂将军得胜回朝”)。
    • 涉及宫廷事务的上报(如《红楼梦》中“启奏上皇太后”允许亲属入宫探视)。
  3. 延伸意义
    现代可用于比喻向上级或权威人士郑重汇报,但多为历史、文学语境。

例句参考

“啓奏”是古代官僚体系的核心沟通方式,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如今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庄重性。

别人正在浏览...

爆肚[儿]悲风背判边疆不羞见剗艾抽签醇正出细大才槃槃悼痛殿舍雕耗帝居定虐飞淙凤音纷乱如麻纷緼敷衍搪塞隔壁戏工祝鬼蜮亨彪黄车使者绘图昏昏浩浩胡思乱想夹缠结言惊波缉绪鴃舌抗正连蔕流沫流泉满座貌容朦昧牡蛎纳揆男声迁京穷天极地人后埏镕甚备胜人一筹四祭送爵荐脯提辖屠牧委的武学限断闲蹓小话儿小泰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