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甯 所坐的榻。據 晉 皇甫谧 《高士傳·管甯》載:“﹝ 管寧 ﹞常坐一木榻上,積五十五年未嘗箕踞,榻上當膝皆穿。”後用行事端正之典。 清 譚嗣同 《夜成》詩:“此時危坐 管寧 榻,抱膝乃為《梁父吟》。”
“管甯榻”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其含義與東漢隱士管甯的行為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管甯榻”字面指管甯(字幼安)所坐的木榻。據《高士傳·管甯》記載,管甯自越海歸鄉後,常坐一木榻,五十餘年保持端正坐姿(未箕踞),導緻榻上膝蓋接觸處被磨穿。這一行為成為他品行高潔的象征。
清代譚嗣同《夜成》詩雲:“此時危坐管甯榻,抱膝乃為《梁父吟》”,借“管甯榻”表達自身高潔志向。唐代李德裕亦在詩中化用此典,呼應隱逸情懷。
總結來看,“管甯榻”既是對曆史人物品行的具象化表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端正、隱逸精神的典型符號。
《管甯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平和謙虛的心态,不計較個人得失,能夠接受眼前的環境和待遇,安然自處。常用來形容人為人處世時的态度。
《管甯榻》拆分成三個字,其中:
《管甯榻》來源于中國的經典文學作品《莊子·養生主》的一句話:“放于五嶽之間而不亡,遊于諸侯之宇而不窮,動于天地之間而不嗜,百年喪乎一藏焉。”意思是指一個人如果能夠像莊子描述的那樣世事隨緣、心态平和,就可以像《莊子》中的道德經那樣養生。
《管甯榻》在繁體字中為《管甯榻》。
《管甯榻》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其中“管”字在古代有時也會寫為“筦”,但在成語中仍然使用現代寫法。
他處事态度平和、寬容大度,真是個具有《管甯榻》精神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