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imary school;elementary school] 對兒童、少年實行初等教育的學校
(1).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我國 西周 即有小學,此前則名曰下庠、西序、左學等,其後亦名稱不一。官學如四門小學、内小學,私學如書館、鄉塾。近代小學始于19世紀末。《大戴禮記·保傅》“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 北周 盧辯 注:“小學,謂虎闈師保之學也……《白6*虎通》曰: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此太子之禮。《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履小義;二十而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此世子入學之期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内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者,謂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 宋 朱熹 《<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 沉從文 《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 民 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學成立, 民 四我進了新式小學。”
(2). 漢 代稱文字學為小學。因兒童入小學先學文字,故名。 隋 唐 以後為文字學、訓诂學、音韻學之總稱。《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隋書·經籍志》始以有關研究文字、訓诂、音韻著作備于小學。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 太炎先生 曾教我小學。”
(3).猶小道。謂瑣屑之學。《陳書·傅縡傳》:“頃代澆薄,時無曠士,苟習小學,以化蒙心,漸染成俗,遂迷正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小學漢語 快速查詢。
“小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
指兒童接受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屬義務教育重要部分:
傳統"小學"是經學分支,包含三大領域:
• 西周時指貴族初級教育(八歲入"小學",學六藝) • 漢代起逐漸轉為文字訓诂之學 • 1904年《癸卯學制》确立現代小學教育體系
• 美國:Elementary School(K-5年級) • 英國:Primary School(5-11歲) • 日本:小學校(6年制)
當前中國小學教育正推進核心素養培養,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國際比較資料,建議查閱教育史專著或各國教育部官方文件。
小學,是指中國教育體系中為適齡兒童提供的第一階段教育,一般從6歲開始,到12歲結束。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點,為學生提供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和能力。
小學的拆分部首是小,并且它是由3個筆畫組成的。
小學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的字書中,意為“年小的孩子入學讀書的地方”,當時指的是兒童讀書的初級階段。
繁體字中,“小”和“學”字保持不變,沒有變化。
在古代,小學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一些差異。其中,“小”字的右側為“子”字立起,而非像現代漢字中平行排列;“學”字則更加簡化,沒有現代筆畫的劃分。
1. 他正在小學學習漢字和數學。
2. 我小時候每天都要去小學上課。
學齡、小學生、小學教育、小學校長
小兒園、幼兒園
大學、中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