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起役的意思、起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起役的解释

动工;开工。《吕氏春秋·分职》:“ 卫灵公 天寒凿池, 宛春 諫曰:‘天寒起役,恐伤民。’”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僧取沉牛》:“初起役,有善泅者十人佐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起役"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中文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开始征调民众服劳役或兵役。该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于描述官府或朝廷发动大规模徭役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 起:意为"发动""开始",强调行动的起始。
    • 役:指"劳役""兵役",即强制性无偿劳动或军事服务。

      合称"起役",即启动征役程序。

  2. 历史语境中的含义

    在封建时期,"起役"特指官府依据户籍制度(如唐代租庸调制、宋代差役法)征调百姓从事公共工程(修路、筑城、治河)或军事行动。例如:

    《宋史·食货志》载:"凡起役,先稽丁籍,以均其力。"

    (释义:征调劳役前需核查户籍,以平衡民众负担。)


二、权威典籍引用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起役:谓开始服劳役或兵役。"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官网链接),但需订阅查询具体词条。

  2. 《古代汉语词典》例证

    "起役多用于秦汉至明清文献,指向民户摊派徭役。"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官网),词条需查阅实体书。

  3. 史籍记载

    《宋史·河渠志》载元丰年间治河事:

    "诏发民夫十万,起役于汴堤。"

    (释义:朝廷下令征调十万民夫,于汴河堤岸开始劳役。)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九十三。


三、语义演变与消亡


四、学术研究参考


"起役"是承载中国古代徭役制度的关键词,其释义需结合历史制度背景方能完整理解。现代语境中已被"征调""动员"等词取代,但学术研究中仍需精准使用原词以符合历史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起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一、基本释义

“起役”指动工、开工,通常用于描述古代工程或劳役的开始。该词由“起”(开始)和“役”(劳役、工程)组合而成,强调某项工程或任务的启动阶段。

二、文献例证

  1. 《吕氏春秋·分职》记载:
    卫灵公在寒冬下令凿池,大臣宛春劝谏:“天寒起役,恐伤民”,即严寒天气开工可能使百姓受苦。
  2.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中提到:
    僧人打捞沉牛时,“初起役,有善泅者十人佐助”,说明工程开始时有擅长潜水的人协助。

三、相关延伸

四、注意事项

查阅古籍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与现代“服役”“战役”等“役”的其他用法混淆。如需更详细的文献案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蝯奔趋必备驳马差跌踧眉兑奖顿踣儿女子放逸高才絶学隔墙有耳贡计工贾诡謇沆茫黄鳝火备火焱家臣见伏夹生荆请进居鞠城抉目吴门举止大方口谈拦刼令终六出计镂饰律风妙境牧人年纪盘餐盆汤漂发漂萍葡萄褐气根齐志纴器撒鸭子杀敌致果甚莫蛇皮癣诗以言志讼状岁孰太簇天诔髫冠闻声相思向曙掀涌小白脸笑逐颜开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