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工;开工。《吕氏春秋·分职》:“ 卫灵公 天寒凿池, 宛春 諫曰:‘天寒起役,恐伤民。’”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僧取沉牛》:“初起役,有善泅者十人佐助。”
“起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起役”指动工、开工,通常用于描述古代工程或劳役的开始。该词由“起”(开始)和“役”(劳役、工程)组合而成,强调某项工程或任务的启动阶段。
查阅古籍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与现代“服役”“战役”等“役”的其他用法混淆。如需更详细的文献案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起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起”和“役”两个字组成。起役的意思是开始行使职务,履行工作,或受到指派从事某项工作。具体含义可以根据语境和使用者的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
起役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起”和“彳”,其中,“起”的部首是“走”,“彳”的部首是“彳”。笔画上,“起”共有5画,“役”共有7画。
起役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起”字的本义是指“获得”,后来引申为“引发、引起”。而“役”字的本义是“服劳役、服兵役、从事军事工作”。两个字合并在一起后,起役的意思扩大为开始从事某项工作。
起役的繁体字为「起役」,与简体字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是书写形式上有所差异。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差异。起役在古代写法中,可能会使用稍微不同的字形来表示。然而,该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仍然与现代相同。
1. 他起役后每天都要努力工作。
2. 我们将会在明天起役开始对项目进行推广。
起飞、起锚、役使、役留、兵役等。
开始、开展、从事。
停止、终止、解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