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鄉禮的意思、鄉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鄉禮的解釋

鄉間的禮儀、禮節。《禮記·王制》“耆老皆朝于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 漢 鄭玄 注:“鄉禮,春秋射國,蠟而飲酒養老。” 清 丘逢甲 《遊東津》詩:“春酒既已佳,鄉禮亦不繁。” 清 譚嗣同 《宿田家》詩:“肫摯存野人,繁冗見鄉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鄉禮”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xiāng lǐ,指鄉間的禮儀、禮節。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鄉禮”主要指鄉村社會中約定俗成的禮儀規範,包括婚喪嫁娶、節慶活動等場合的禮節形式。例如清代丘逢甲在《遊東津》中提及“鄉禮亦不繁”,體現其簡樸性。

  2. 曆史淵源
    根據《禮記·王制》及漢代鄭玄的注釋,“鄉禮”與古代地方教育、養老等制度相關,如春秋射獵、蠟祭飲酒等儀式,均屬鄉禮範疇。宋代蘇轍的詩句“周公制鄉禮”也側面印證其曆史傳承。

  3. 文化特征

    • 地域性:與城市禮儀不同,鄉禮更貼近農耕文化和宗族關系。
    • 功能性:既是行為規範,也承擔維系鄉村秩序、傳承道德的作用,類似“鄉規民約”。
  4. 文學引用
    古代詩詞中常以鄉禮寄托情感,如譚嗣同《宿田家》描述“繁冗見鄉禮”,反映其融入日常生活的特點;吳偉業《京江送遠圖歌》則通過“江鄉禮數”體現地域習俗的變遷。

  5. 現代意義
    隨着社會發展,傳統鄉禮逐漸簡化,但其核心——尊重長輩、重視人情往來等——仍對鄉村文化産生影響。

鄉禮是中國鄉土社會的重要文化符號,兼具禮儀形式與社會規範的雙重屬性。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古籍出處,可參考、6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鄉禮

鄉禮(xiāng l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鄉”是由“土”和“木”兩個部首組成,分别表示土地和樹木;“禮”是由“礻”和“來”兩個部首組成,分别表示禮儀和來。鄉禮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鄉(丨+二)、禮(礻+來)。

鄉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鄉禮是指鄉村中舉行的一系列儀式和禮節,用來表示對土地和自然界的尊敬和感恩之情。通過鄉禮,人們向神靈祈求豐收和平安,并展示鄉親之間的團結與和睦。

在繁體中文中,鄉禮的寫法為「鄉禮」。

根據曆史記載,鄉禮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會有些差異。其中,“鄉”字在古文字中是以「彰」或「㣺」來表達,表示萬象通達之意;“禮”字在古文字中是以「㐅」或「禮」來表達,表示祭祀禮儀之意。

以下是一個關于鄉禮的例句:“在古代,鄉禮是農耕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鄉村社會的精神紐帶,也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界的敬畏。”

與鄉禮相關的組詞包括鄉村、鄉親、禮儀等。

與鄉禮近義詞有鄉風、村風,與鄉禮反義詞有鄉俗、村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