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注音兼釋義用語。用以表示古書中的假借字。《禮記·大學》“此之謂自謙” 漢 鄭玄 注:“謙讀為慊,慊之言厭也。”
“讀為”是古代文獻注釋中常用的術語,主要用于解釋假借字現象。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讀為”是古代注音兼釋義的用語,其核心功能是标識古書中的假借字。假借字指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注釋時通過“讀為”指明被借字應理解為本字的音義。
用途與示例
在經典注釋中,學者通過“讀為”提示讀者某字實際應讀作另一字。例如《禮記·大學》中“此之謂自謙”,漢代鄭玄注:“謙讀為慊,慊之言厭也。”這裡“謙”是假借字,本字為“慊”,需按“慊”的音義理解。
發音與構成
相關延伸
該術語屬于傳統訓诂學術語體系,類似表述還有“讀曰”“讀如”等,但“讀為”更側重音義替換的明确指示。
若需進一步了解假借字的具體分類或訓诂學方法,可參考《說文解字》等典籍或漢典網等專業平台。
「讀為」即「讀作」的意思,表示将一個漢字或詞語的發音告訴他人。
「讀為」這個詞沒有一個确定的部首,因為它是一個詞組。它的拆分可以看做是「讀」和「為」兩個單獨的字。其中,「讀」的部首是「言」,該字有五筆;「為」的部首是「丶」,該字有四筆。
「讀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人們已經開始使用類似「讀為」的表達方式來告訴他人一個漢字或詞語的正确發音。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表達方式逐漸成為固定搭配,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常見詞組。
「讀為」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讀為」。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讀為」這個詞的古代寫法為「讀爲」。
1. 這個字讀為「qiáo」。
2. 「蘋果」中的「蘋」讀為「píng」。
3. 請把這個詞讀為普通話。
讀音、讀書、讀者、為主、為人
念作、稱作、叫做
不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