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很容易;有把握。 元 無名氏 《硃砂擔》第一折:“他覷我似罏畔弄冬淩,他覷我似碗裡拿蒸餅。”亦作“ 碗内拿蒸餅 ”。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二折:“則教你 楚 江山覷不得火上弄冰淩, 漢 乾坤也做不得碗内拿蒸餅。”
“碗裡拿蒸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存在細微差異,但主流解釋如下:
該成語形容事情極其容易完成,或對某事的成功有十足把握。其字面意思是“從碗裡拿蒸熟的餅”,比喻像取碗中食物一樣簡單、無需費力。
元代戲曲引用
該成語最早見于元雜劇,例如:
變體形式
另有“碗内拿蒸餅”的變體,含義完全相同。
部分非權威資料提出兩種引申義,需謹慎辨别:
建議以權威典籍和元代用例為準,即強調“容易、有把握”的核心含義。若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使用,需優先參考《漢典》等工具書及元曲原文。
《碗裡拿蒸餅》是一個四字成語,意為“碗中拿着的是蒸餅”,比喻虛情假意、虛僞的态度。
《碗裡拿蒸餅》的部首拆分為:瓦(砂瓦顆子)+ 饣(食字旁)+ 又(又字旁)+ 灬(火字旁)。
根據部首拆分,可以得到《碗裡拿蒸餅》的總筆畫數為16畫。
《碗裡拿蒸餅》出自元朝成語故事《寶劍歸來》。故事中,一個師傅為了向徒弟證明自己的劍術高超,讓徒弟去拿自己手持的劍。徒弟轉身離開後,師傅将拿着的劍放入碗裡,微笑等待徒弟回來。徒弟回來後,師傅問他拿到了什麼,徒弟回答說是蒸餅,師傅指出徒弟剛才拿到的實際是劍而不是蒸餅,以此警示徒弟不能相信一些虛假的東西。
《碗裡拿蒸餅》的繁體字為「碗裡拿蒸餅」。
古時候,《碗裡拿蒸餅》中的一些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拿」字在古代寫作「㧏」,「餅」字在古代寫作「餅」。
他表面上對你很友善,但實際上是個《碗裡拿蒸餅》的人。
- 碗裡倒豆子
- 碗裡生食物
- 碗裡裝蒸飯
- 碗筷齊全
虛情假意、僞善、假意
真心實意、真摯、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