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團的意思、返鄉團的詳細解釋
返鄉團的解釋
還鄉團。 缪敏 《紅十軍第一次進軍閩北散記》:“1931年3月,敵人将包圍圈縮小了,手段也更殘酷了,在根據地四周還組織了反動的返鄉團,建立聯環保等。”參見“ 還鄉團 ”。
詞語分解
- 返的解釋 返 ǎ 回,歸:往返。返航。返工。返青(某些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後,由黃轉綠并恢複生長)。返銷。返修。返還(俷 )。流連忘返。 往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鄉團的解釋 鄉兵、團練。 清 朱琦 《感事》詩:“古人重召募,鄉團良足倚。” 清 趙天錫 《三元裡》詩:“誰信鄉團成勁敵,始知義憤即鈐韜。”
專業解析
返鄉團(fǎn xiāng tuán)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指中國土地革命戰争時期(1927-1937年),逃離農村的地主、富農等階級成員,在國民黨軍隊支持下組織武裝返回原籍,對革命群衆進行報複性迫害的反動團體。該詞帶有鮮明的曆史烙印和貶義色彩,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
一、核心詞義解析
-
“返鄉”
指離開原居地者(尤指因躲避革命運動逃亡的地主階層)返回家鄉的行為。此處特指在外部勢力支持下,以暴力手段奪回失去特權的行動。
-
“團”
指有組織的武裝團體,具有軍事化特征,區别于零散個體行動。此類組織常配合國民黨軍隊進行“清剿”,具有政治對抗性質。
二、曆史背景與語義演變
該詞産生于國共内戰時期(1946-1949年),是階級鬥争激化的産物。返鄉團成員多為被土改政策打擊的地主階級,其返鄉目的包括:
三、當代使用語境
現代漢語中,“返鄉團”主要見于曆史文獻、革命題材文藝作品及學術研究,需注意:
- 貶義屬性:始終作為負面曆史概念存在,不可用于中性描述。
- 語境限定:脫離土地革命背景使用易造成誤讀,如現代農民工返鄉群體與此概念無關。
(來源:《現代漢語貶義詞研究》,語文出版社)
權威參考依據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定義“返鄉團”為“特指我國解放戰争時期,逃亡地主、富農返鄉組織的反革命武裝”。
- 《中國共産黨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記載返鄉團在解放區制造“血腥屠殺”的史實。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大詞典》:強調其“反動武裝組織”的本質屬性。
(注:因學術出版物的數字資源訪問受限,建議通過國家圖書館《中華經典古籍庫》或《中國知網》平台檢索驗證上述文獻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返鄉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曆史術語(主要含義)
- 定義:指解放戰争時期(1945-1949年)國民黨組織的反動地主武裝,又稱“還鄉團”。其成員多為逃亡地主、土匪等,主要目的是反攻解放區,進行報複和鎮壓。
- 背景:在國共内戰期間,返鄉團常對解放區實施燒殺搶掠等暴行,例如缪敏在《紅十軍第一次進軍閩北散記》提到,1931年敵人曾利用返鄉團建立聯環保,殘酷鎮壓革命力量。
2.字面含義(部分資料中的解釋)
- 字詞拆分:“返”指回歸,“鄉”即故鄉,“團”表示群體。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将其解釋為“親友或同鄉集體返鄉”,強調思鄉之情或集體行動。但這種用法較少見,需注意與曆史背景的嚴格區分。
3.發音與結構
- 拼音:fǎn xiāng tuán,注音為ㄈㄢˇ ㄒㄧㄤ ㄊㄨㄢˊ。
- 漢字結構:返(半包圍)、鄉(獨體)、團(全包圍)。
注意事項
- 語境關鍵:現代使用中,若涉及曆史或政治話題,多指向反動武裝;若描述普通返鄉群體,建議使用“返鄉潮”“回鄉團”等詞,避免混淆。
- 權威性差異: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曆史解釋為主,低權威資料可能存在釋義偏差。
别人正在浏覽...
愛沙尼亞人白帆崇崛啐嘗粗食蹈節打耙店錢放綻梵磬飛砂走石芬芬俸赀黻領咶咶叫黃眉翁畫一法花子簡淡蔣生徑監室減災今夫金鐘兒苴稭駿騎考第麗冊黎烝籠籞露面鸾文葎草夢謝亭面館迷離徜仿靡衣偷食木舌内書蔫綿怒水撲面乾矢谯偯戚家鬙鬡沈浸慎願食格獸害耍活寳孫郵天童寺條分節解穜稑兔目萬春衛生雺亂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