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粝食的意思、布衣粝食的详细解释
布衣粝食的解释
形容生活清苦。同“布衣蔬食”。
词语分解
- 布衣的解释 ∶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平民百姓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有布衣毕昇。;;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详细解释.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
- 粝食的解释 粗恶的饭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妾夸布服糲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糲,粗米也。” 唐 姚合 《哭费拾遗徵君》诗:“服儒师道旨,糲食卧中林。” 明 唐顺之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专业解析
"布衣粝食"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布衣"和"粝食"两部分组成,形容生活极其简朴清贫的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词解析
-
布衣
指用粗麻布制成的衣服,是中国古代平民百姓的主要服饰,与贵族阶层的丝绸华服相对。后引申为平民、百姓的代称,强调身份低微或生活朴素。《汉语大词典》记载:"布衣"原指布制衣服,后借指平民。
-
粝食
"粝"意为粗糙的米粮,"粝食"即粗劣的饭食,如糙米、杂粮等未经精制的食物。《说文解字》释"粝"为"粗米也",指脱壳后未再舂制的糙米,口感粗硬。
二、成语整体释义
布衣粝食(bù yī lì shí)
- 字面义:穿粗布衣服,吃粗糙饭食。
- 引申义:形容生活清寒俭朴,不追求物质享受。多用于赞颂安贫乐道、甘守清贫的品格,或客观描述贫苦的生活状态。
- 近义词:粗茶淡饭、箪食瓢饮、弊衣疏食
- 反义词:锦衣玉食、钟鸣鼎食
三、用法与文化内涵
- 历史语境
古代文献中常用此词形容隐士、清官或寒门学子的生活。如《史记·李斯列传》载:"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强调出身贫寒却成就功业。
- 价值取向
成语蕴含儒家"安贫乐道"思想,如《论语·雍也》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与"布衣粝食"精神相通,体现对精神追求的重视高于物质享受。
四、权威文献例证
- 《汉书·王莽传》:"(莽)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此处虽未直用成语,但"衣不曳地"的描写与"布衣"意象一致,反映其刻意简朴。
- 宋代陆游《怀旧》诗:"布衣粝食老烟霞,赖有儿曹伴暮年。" 直接以成语自述晚年清贫而自得的生活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本)
- 《陆游全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布衣粝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yī lì shí,形容生活清苦俭朴,与“布衣蔬食”同义。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布衣”指粗布衣服,代指平民;“粝食”指粗糙的饭食。整体意为穿着粗布衣、吃着粗粮,形容生活简朴清苦。
2.出处与用法
- 历史来源:出自唐代房鲁的《上节度使书》:“其愧非愧,布衣粝食,僮饥蹇驴也,所以愧者,彼何人也,予何人也。”
- 语法功能:可作主语、定语或宾语,用于描述生活状态。例如宋代陆游的《书二公事》中记载郑介夫晚年“布衣粝食,杂植华木于舍傍”。
3.延伸信息
- 近义词:布衣蔬食、粗茶淡饭。
- 词性特征:中性成语,古代产生,属于联合式结构(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并列组成)。
- 文化背景:常见于史书或文学作品,如《魏书》《北史》中均有类似用例,体现古代文人对清贫生活的态度。
4.应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中,强调安贫乐道或物质条件匮乏的状态。例如:“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布衣粝食,不改初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引用,可参考(高考网)或(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美的戏剧财务程歇充公麤强彫苓彫疏短毁鹅毳非关非语更虑跪谢裹足鹤膝红丝研回衺浑花虎跃龙骧迦持匠理坚靭加诬阶篁集宁尽绝斤削吉行爵钗略知一二蠡见岭雁六职拢撚寐息明公挠秧篇叶迁军千社千卫琼玑求救气应擅夕删修时趣石坛搠笔私客泰液跳指日悌达题升瓦炉王小二过年微闻吻别汙行献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