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袍帶的意思、袍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袍帶的解釋

(1).錦袍腰帶。古代君王和貴官的常服。《新唐書·西域傳上·天竺》:“﹝ 南天竺 ﹞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帶為寵。’帝以錦袍、金革帶、魚袋并七事賜之。”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談錄》卷一:“ 真宗 一日晚坐 承明殿 ,召學士對,既退,中人就院宣諭曰:‘朕適忘禦袍帶,卿無訝焉。’”《宋史·李繼周傳》:“ 至道 二年,授 西京 作坊副使,賜袍帶、銀綵、雕戈以寵之。”

(2).泛指長袍衣帶。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陸放翁年譜》:“先生年十七,尚從師就業。與 許子威 輩同從 鮑季和 先生,晨興必具袍帶而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袍帶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古代服飾制度與文化背景理解:


一、本義:古代官員的袍服與腰帶

指古代官員穿戴的正式禮服及配飾,象征身份與官階。

• 袍:寬大長衣,不同朝代形制有别(如唐代圓領袍、明代補子袍),顔色、紋樣對應品級。

• 帶:皮質或玉制腰帶,綴有銙(kuǎ)牌,數量與材質區分官職高低(例如唐代三品以上佩金玉帶)。

例證:

《三俠五義》第十七回:“包公更換朝服,同定展爺來至内廷,參見仁宗。天子見包公紗帽袍帶,依是舊日臣宰。”


二、引申義:戲曲行當中的“袍帶戲”

在戲曲術語中特指以帝王将相為主角、涉及朝堂鬥争的劇目類型,因角色多穿袍束帶得名。

• 特點:

  1. 題材多源于曆史演義(如《群英會》《打龍袍》);
  2. 角色以生、淨為主,注重唱功與身段程式;
  3. 服飾華麗,蟒袍、玉帶為典型裝扮。

    例證:

    京劇研究文獻中常将《龍鳳呈祥》《大保國》歸為經典袍帶戲,凸顯官場權謀與忠奸鬥争。


文化内涵

袍帶作為古代權力符號,承載“衣冠制度”的禮法思想。如《周禮》規定“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曆代《輿服志》細化袍帶規制,體現“辨尊卑,别貴賤”的儒家倫理。其文化影響延伸至成語(如“袍笏登場”)及民俗(戲曲臉譜中穿袍帶者多為正面角色)。

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著)

網絡擴展解釋

“袍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古代君王與貴官的服飾
    指錦袍和腰帶,是古代帝王及高官的正式常服,象征身份與恩寵。例如《新唐書》記載,南天竺使者曾表示“蕃夷惟以袍帶為寵”,唐太宗便賜予錦袍、金革帶等物品。

  2. 泛指長袍與衣帶
    廣義上可指代長袍及配套的衣帶。清代趙翼的《瓯北詩話》中提到“晨興必具袍帶而去”,即描述日常穿着中的長袍衣帶。

二、其他引申解釋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袍帶”作為成語,表示“朋友間的親密與信任”,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辭書(如漢典、辭海),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傳。

“袍帶”的核心含義聚焦于古代服飾制度,兼具身份象征與日常衣着的雙重屬性。若需進一步考證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惡白麪百遶巴戟天卑身匾擔襯履醇釀翠以羽自殘燈籠點湯吊鈎吊引丁害阿房宮繁總吩呶鋼硬供設官燈鼓吹詞椁柩劾捕鶴練合絡鴻磐黃軦駕臨簡怠踐跻靳色聚乙烯醇累牛雷文連句莅修撚梢子派飯炰燖齊車豈顧契帖筌蹏驅從任能熱情奔放軵靡設身十殿缞帻算總賬太平歌詞逃拐桃心跳達調色提教外家拳巍奂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