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藜和菽。泛指粗粝之食。 南朝 宋 顔延之 《陶徵士诔》:“少而貧病,居無僕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 宋 文同 《将赴洋州書東谷舊隱》詩:“所畏惟簡書,其甘者藜菽。”
“藜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藜”和“菽”兩種植物,泛指粗糙的糧食或貧寒者的飲食。
引申義
常用來形容生活貧苦或簡樸,強調粗粝之食的匮乏狀态。例如:
南朝顔延之《陶徵士诔》提到陶淵明“藜菽不給”,指其年少貧困,連粗糧也難以充足。
文化意象
在古詩文中常與清貧、隱逸生活關聯。如宋代文同的詩句“所畏惟簡書,其甘者藜菽”,以藜菽反襯對官場文書的厭倦,表達甘于淡泊的态度。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查閱《陶徵士诔》原文及宋代文同詩作。
藜菽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農作物中的野生蔬菜和豆類。下面将詳細介紹藜菽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藜菽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部首)和菽(豆類植物的植物名)。它由18個筆畫組成,分别是:橫、豎、撇、捺、橫折、橫鈎、橫折鈎、豎鈎、提、豎彎鈎、橫折彎鈎、橫折折、撇折、點、橫折撇、豎折折、橫折豎、撇點。
藜菽源自《詩經·秦風·蒹葭》:“蒹葭之齊,瑟兮斯琅,藜藋之華,率兮不同。”這裡的“藜藋”即指藜菽。在繁體字中,藜菽的寫法為藜藋。
在古代,藜菽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首先,藜菽的字形中的“菽”部分寫作“頌”,即首部為“頌”的意思。其次,“藜”部分寫作“斂”,即首部為“斓色”的意思。這兩個字形在古代流行,但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廣泛使用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藜菽的例句:
與藜菽相關的組詞有:
藜菽的近義詞是野菜、蔬菜,反義詞可以是谷物、禾苗。
藜菽是一個表示農作物中的野生蔬菜和豆類的詞語。了解藜菽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