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藜和菽。泛指粗粝之食。 南朝 宋 顔延之 《陶徵士诔》:“少而貧病,居無僕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 宋 文同 《将赴洋州書東谷舊隱》詩:“所畏惟簡書,其甘者藜菽。”
藜菽(lí shū)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藜”和“菽”兩個單字組成,特指粗劣的野菜和豆類食物,常用來象征清貧簡樸的生活。以下是詳細釋義:
藜(lí)
指灰藜、灰菜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古代貧者常采作野菜充饑。《說文解字》釋為“草也,似藿而赤”。
文化内涵:在典籍中多與貧寒生活關聯,如《韓非子》載“藜藿之羹”形容粗劣飲食。
菽(shū)
古稱豆類總稱,尤指大豆。《廣雅·釋草》注:“菽,豆也”。先秦文獻如《詩經·豳風》有“七月亨葵及菽”,反映其為平民主要糧食。
子路為親“負米百裡之外”,所食即“藜藿”(藜菽類),後世以此喻孝道與貧儉。
孔子贊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其飲食可能包含藜菽,成為士人安貧的典範。
釋“藜菽”為“藜和菽,泛指粗劣的飯菜”,引《後漢書》例證。
強調其“指貧者所食野菜豆類”,并關聯“藜藿”“菽水”等同源詞。
考據“菽”字源流,指出秦漢前“豆”稱“菽”,漢代後漸混用。
唐宋詩詞中,“藜菽”漸被“藜藿”“菽粟”替代,但核心意象延續。如蘇轼《菜羹賦》“煮蔓菁、蘆菔、苦荠而食之”,其“藜羹”即承古意,喻士人清節。
“藜菽”凝結了中國古代物質匮乏語境下的生存智慧與道德精神,既是飲食史的實物見證,亦是“安貧樂道”的文化符號。其釋義需結合植物學、訓诂學及社會史綜合考辨,方得真義。
“藜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藜”和“菽”兩種植物,泛指粗糙的糧食或貧寒者的飲食。
引申義
常用來形容生活貧苦或簡樸,強調粗粝之食的匮乏狀态。例如:
南朝顔延之《陶徵士诔》提到陶淵明“藜菽不給”,指其年少貧困,連粗糧也難以充足。
文化意象
在古詩文中常與清貧、隱逸生活關聯。如宋代文同的詩句“所畏惟簡書,其甘者藜菽”,以藜菽反襯對官場文書的厭倦,表達甘于淡泊的态度。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查閱《陶徵士诔》原文及宋代文同詩作。
把拏悲戀犇蹙逋畝長長惝悢抄錄逞奇眩異打瓦傎蹷遞詩筒黩賤國彜過譽海池韓掾後戚化雨回還降逮交款嘉歎九鑽急振來突蘭锜練勇麗徒流星報馬馬母門尹鳴蛇謀畔難易猱獅狗磻溪叟偏旁憑文辟色俔天汧雍鵲巢鸠佔擾從身火識器十言衰次水照雲光痰宮劈曆貪狼桃弧棘矢陶泥退抑屯厄駝背蟲忘顔偉世逶陀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