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late;come late;arrive late] 到得比約定的或恰當的時間晚
隻剩下一些遲到的顧客了
謂到得比規定的時間晚。《三國志平話》卷上:“若遲到,必交使命來請你三人也。” 老舍 《茶館》第三幕:“小花,上學吧,别遲到!” 丁玲 《韋護》第一章:“他暴躁的詛咒這遲到的火車。”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遲到”定義為動詞,表示“到達規定的時間比原定的時間晚”。該詞由“遲”(行動緩慢)和“到”(抵達)兩個語素構成,在《漢典》中被解析為“因延誤而未及時抵達”。
從語義範疇分析,“遲到”屬于時間行為類動詞,《新華詞典》指出其核心語義特征包含三個要素:①存在明确的時間約定;②實際抵達時間節點晚于約定時間;③該行為具有主觀可調控性。其近義詞“延誤”“耽擱”在《現代漢語近義詞詞典》中被區分為:前者側重客觀因素導緻,後者多指主觀拖延。
社會語言學研究表明,該詞在當代漢語中呈現語境泛化趨勢。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顯示,“遲到”在職場場景的使用頻率較二十年前增長37%,衍生出“技術性遲到”(故意延遲以彰顯身份)等新語用現象。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建議,正式文書中宜采用“未按時到達”等中性表述替代帶有情感色彩的“遲到”。
參考資料
“遲到”是一個動詞,指在約定的時間之後到達某地或完成某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結構
由“遲”(時間晚于預期)和“到”(抵達)組成,強調未按時履行時間約定,如“他因堵車而遲到十分鐘”。
使用場景
延伸含義
可比喻未及時完成任務或響應,如“政府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被批評為‘遲到’”。
相關詞彙
社會影響
頻繁遲到可能影響個人信譽、職場評價或人際關系,建議通過規劃行程、預留緩沖時間等方式避免。
若需更具體的文化差異或心理學分析,可提供補充信息進一步探讨。
阿奉奧古斯都八音領袖碧瓦布簾籌饒楚尾大前兒癫鬼點校豆綠督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法灸神針鬼頭銀過此以往過慮蒹葭倚玉樹踐污兼政嬌冶急不及待解徽齽齘吉祥草浚池恐懾老哥零丁孤苦棂星率詣莽莽蒼蒼耄安稚嬉内咎鳥吏鼈官平靖淺察鉗釱且暫侵罔瓊肌窮禽悛惕日省月修糅雜蛇珠時廱疏稾蕣顔碎聒忝幸脫尖讬咎土周忘飡萬流勿拜夏播孝謹信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