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禍害的根源。 漢 焦贛 《易林·否之巽》:“杜口結舌,言為禍母。”
“禍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禍母”指引發禍害的源頭,比喻禍患的根源或罪惡的起因。該詞由“禍”(災難)和“母”(母親,象征起源)組成,強調根源性。
最早見于漢代焦贛的《易林·否之巽》:“杜口結舌,言為禍母。” 意為“閉口不言,因為言語可能成為禍患的根源”。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口語較少見。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生硬套用。
禍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禍”和“母”。
根據《康熙字典》,禍的部首是示,總筆畫為9畫;母的部首是毋,總筆畫為5畫。
《禍母》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多見于詩詞和古人文獻之中。在古代,禍母指的是能夠帶來災禍的母親,具有貶義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禍母”被寫作「禍母」。
在古代,禍母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在隸書中,“禍母”寫作「禍母」,在篆書中寫作「禍母」。
1. 他母親是個禍母,他的生活一塌糊塗。
2. 遇到禍母,不幸自然而然地降臨。
禍母并不常見于組詞中,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禍母子、禍母心機。
近義詞:不幸母親、不祥之母
反義詞:福母(指能帶來福祉的母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