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祠器的意思、祠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祠器的解釋

祭器。《管子·形勢》“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唐 尹知章 注:“蜀,祠器也。”《南史·庾悅傳》:“就 道錫 索嫁女具及祠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祠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指向古代祭祀活動中使用的專用器具。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祠器"指古代在宗廟、祠堂或祭祀場所進行祭祀禮儀時所使用的專門器具。這些器物是祭祀儀軌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供奉神靈、祖先,表達敬意與祈求。其名稱來源于"祠"(指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與"器"(器具)的結合,明确點明了其功能屬性與使用場景。此釋義依據《漢語大詞典》對"祠器"的定義。

二、具體内涵與分類

  1. 功能屬性:祠器是禮器的一種,專用于祭祀儀式,區别于日常用具或陪葬明器。其制作、陳設和使用均需遵循嚴格的禮制規範,體現"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如《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的祭祀用器制度,反映了其神聖性。
  2. 常見類型:主要包括:
    • 盛放祭品的器皿:如俎(放犧牲的案闆)、豆(高足盤,盛肉醬等)、簋(盛放黍稷飯食)、簠(盛放稻粱飯食)、笾(竹編盛果脯)、豆(陶或木制盛肉醬)等。
    • 酒器:如爵、觚、尊、壺等,用于盛放祭祀用的酒水(如秬鬯)。
    • 樂器:如鐘、磬、鼓等,用于祭祀時演奏雅樂,營造莊嚴肅穆的氛圍。
    • 其他:如玉璧、琮等玉禮器,也可能在特定祭祀中作為祠器使用。這些分類參考了《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對祭祀用具的系統闡述。

三、曆史與文化價值 祠器是研究中國古代禮制文化、宗法社會、工藝美術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實物載體。其材質(青銅、玉、陶、木等)、形制、紋飾(如饕餮紋、雲雷紋)和銘文都承載着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象征意義。例如,商周時期的青銅祠器(如鼎、簋)不僅是權力和等級的象征,也是溝通人神的重要媒介。其曆史演變反映了社會制度和思想觀念的變化,相關研究可參見《商周青銅器與禮制研究》等學術著作。

四、現代遺存與研究 許多古代祠器作為珍貴文物被收藏于博物館中,如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收藏有大量商周至明清時期的祭祀禮器。對這些實物的考古發掘、保護和研究,是理解古代祭祀文化和"祠器"具體形态的直接依據。公衆可通過參觀博物館或查閱其官方網站的數字藏品資源了解詳情(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的"古代中國"陳列介紹)。

網絡擴展解釋

"祠器"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祠器(拼音:cí qì,注音:ㄘˊ ㄑㄧˋ)指古代祭祀時使用的器具,即“祭器”。這類器具用于宗廟、祠堂等祭祀場合,屬于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獻例證

  1. 《管子·形勢》中提到“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唐代尹知章注解:“蜀,祠器也”。
  2. 《南史·庾悅傳》記載“就道錫索嫁女具及祠器”,說明祠器與婚嫁用具并列,體現其禮儀功能。

相關詞彙

祠具(cí jù):與祠器含義相近,特指祭祀活動中所需的整套器具。

補充說明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來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南史》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蠻闆兒悲楚補痕槽坊闡繹稱寃喘呼呆木大快人心搗亂禱求得出地步輀車二重發伏繁夥飛鈎偾裂符實挂箭古自環遊化術護國佑民毀壞諱所驕堕角糉浸劑金馬客蚵蚾顆鹽困悶來遲來方練影理值麥籽貌敬明覈麋腥牧豕聽經蠯蛤平碧仆質青珉棋圖七托八轉閃灼眚妖生意盎然式式守待推收刓弛烏鲗小艙箾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