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寝不成寐 ”。睡不着覺。形容心事重重。 漢 賈誼 《新書·匈奴》:“夫或人且安得久悍若此!故三表已諭,五餌既明,則 匈奴 之中乖而相疑矣,使單于寝不聊寐,食不甘口,揮劍挾弓,而蹲穹廬之隅,左視右視,以為盡仇也。”《三國演義》第三五回:“ 玄德 飲膳畢,即宿於草堂之側。 玄德 因思 水鏡 之言,寝不成寐。”
“寝不聊寐”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因思慮、煩惱或心事重重而無法入睡,常帶有焦慮不安的情緒。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西漢賈誼《新書·匈奴》:“使單于寝不聊寐,食不甘口,揮劍挾弓,而蹲穹廬之隅。”。原指匈奴首領因内部矛盾而徹夜難眠,後泛指因憂慮無法安睡。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壓力、擔憂或重大事件導緻失眠的狀态,如考試前焦慮、工作壓力等。
例句:因項目進展不順,他整晚寝不聊寐,反複思考解決方案。
四、語言特征
五、延伸說明
“聊寐”指安穩的睡眠,“寝不聊寐”通過否定形式強化了無法平靜入眠的狀态,體現了漢語成語對心理狀态的生動刻畫。
《寝不聊寐》是一個成語,意為睡眠難安、夜不能安睡。形容心思焦慮,無法入眠。
《寝不聊寐》的拆分部首為宀、言、口、漢,總共有13畫。
《寝不聊寐》這個成語源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一句話:“因久疾寝不聊寐,遂有斬文吏之志。”其中“寝不聊寐”描述了司馬相如因病而夜不能安睡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寝用「寢」,聊用「聊」,寐用「寐」。
在古時候,的确有一些不同的漢字寫法。寝用「寢」,聊用「僚」,寐用「冥」。
1. 心事煩悶,我晚上寝不聊寐。
2. 昨晚床上翻來覆去,寝不聊寐。
宵寐不安、夜不能寐、焦慮不安、心事重重。
夜不能寐、庸寐無甯、夜不能入眠。
安眠如嬰、一覺到天明、安然入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