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編年史一類的國史。《北史·魏紀三·孝文帝》:“詔秘書丞 李彪 、著作郎 崔光 改析國記,依紀傳體。”
國記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主要指代官方編纂的國家曆史記錄或重要典籍。以下從詞義、文獻用例及權威來源角度展開解析:
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國記”指由國家官方主持編纂的史書或重要檔案,内容涵蓋帝王世系、重大事件及典章制度,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獻。其詞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與“國史”含義相近,但更強調記錄的權威性和系統性。
曆史沿革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古今正史》中提到:“國記者,朝廷所錄,以昭法度”,說明其作為政權合法性載體的功能。宋代以後,隨着史官制度的完善,“國記”逐漸被“實錄”“會典”等專稱取代,但核心意義仍保留于文獻中。
文獻例證
《晉書·陳壽傳》記載陳壽曾受命整理“蜀國國記”,佐證該詞在魏晉時期已用于指代地方政權的官方史冊。另據《隋書·經籍志》,南北朝各政權均設有“修國記”的史官職位,進一步體現其制度屬性。
現代研究
當代學者黃永年在《古文獻學講義》中指出,“國記”類文獻是考證古代行政體系演變的一手材料,尤以敦煌出土的《沙州圖經》等寫本為典型代表。
“國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國記(拼音:guó jì)指編年史一類的國史,屬于古代官方編纂的曆史文獻類型。該詞最早見于《北史·魏紀三·孝文帝》,記載北魏孝文帝曾下诏令官員“改析國記,依紀傳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詩詞背景,可參考《北史》相關卷目及宋代、明代詩文選集。
艾安安心樂業八慈百般折磨襃旌北貉奔沸邊隸扁平足邊宇步子償清蟬焉晨露慈憫刺針大班帶路人跌大鞮象椟食放鼓礬樓覆容甘泉羹藿各支支共職掴榻會法漿飯盡意記意空食雷達站累犯晾台錄音門弟溟色摩口膏舌乾沒橋尾騎鬥且如清遒青山緑水啓沃趨辟辱抹上卷赦令庶司私房話隨語生解天台路迷頭重腳輕歪風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