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踵翘望。语本《诗·卫风·河广》:“谁谓 宋 远,跂予望之。”《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千人离立,跂望颜色。” 蒋和森 《风萧萧》十四:“这次, 王仙芝 在 关东 起事,朝官们便大造‘谠论’,跂望他入辅。”
“跂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两个层面理解:
古籍用例
现代用法
现代文学中仍用于书面语境,如蒋和森《风萧萧》中“朝官们跂望他入辅”,体现对人物的高度期待。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表达,如描述对理想、人物、事件的深切期望,或借“踮脚远眺”的动作隐喻内心的迫切感。例如:“海外游子常跂望故土,心怀归意。”
跂望(qí wàng)指的是仰望、仰视、长时间地注视着远方,表达了追求、向往、期待等心境。
跂望的部首是足字旁,并且总共有12个笔画。
跂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回古代《诗经》中的一句诗,这句诗是“跂望于霄汉,嗟我故人。”,诗意表达了诗人思念离散的亲友之情。
跂望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躊躕觀望」。
在古代,跂望的词形写作「趩望」,下面是文字释义为:跂望,词也,仰也。《周礼·考工记》[注:是孔颖达的原文,以下引文均为此]:“十三斗绝有履,趩望而难行。”王逸注:“趩,仰望者也。趩,迅速也。言对所行之处,迅速仰望而还,大声呼得眷属之心焉。谓十三斗绝粮,与不得食己者,乃困苦如此。”
1. 他站在山巅,跂望远方的大海。
2. 望着满天繁星,她跂望着未来的梦想。
组词:跂履(走路长时间脚步迟缓)、张望(远远望着)、瞩望(专注地注视)。
近义词:凝视、注视、仰视。
反义词:扬眉吐气、头顶高拜、俯首称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