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逸怠惰。《書·泰誓下》:“今 商王 受 狎侮五常,荒怠弗敬。”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嗣主荒怠於天位,彊臣憑陵於 荊楚 。” 唐 韓愈 《明水賦》:“明德惟馨,玄功不宰,于以表誠潔,于以戒荒怠。” 明 方孝孺 《與黃希範書》:“謙益虛遜之道消,而驕慢荒怠之風熾。” 清 王拯 《<嬃碪課誦圖>序》:“自二十後出門,行身居業,日即荒怠。”
“荒怠”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荒”與“怠”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向因懈怠、疏忽而導緻事務荒廢的狀态。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詞義結構
“荒”本指田地無人耕種而雜草叢生,《說文解字》釋為“蕪也”,引申為廢棄、荒廢;“怠”意為懶惰、松懈,《廣雅》注“慢也”。二者組合後,指因主觀上的懈怠或管理疏忽,使應盡職責或事務陷入停滞荒廢的境況,如“荒怠政務”“學業荒怠”。
語境特征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表述,常見于批評性語境,強調責任主體未盡到應盡的勤勉義務。例如《尚書·周書》中“不遑暇食,不敢荒怠”即通過否定句式突出勤政态度。
權威來源佐證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的定義,“荒怠”指“荒廢懈怠,不盡職守”,其釋義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中亦得到印證,列為“荒疏懈怠”的并列式合成詞。古籍用例可參考《左傳·昭公十六年》“居官者事不荒怠”等文獻記載。
(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荒怠”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于描述人的懶散、懈怠狀态,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懶散怠惰、不勤奮努力的狀态,強調對事務的消極态度和責任感缺失。
詞源與構成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可用于強調嚴肅批評或文學表達。
幫挈采榮敕身辭卸存庫村頭徂師打包僧丹崿調盉蜂動分殊負屈附屬高擎诰劄出身廣骛冠紳觀想瓜字初分筕筜含粝紅絲石畫肆金蕖極圖蠲削犒迎空速挎兜,挎兜兒阆丘立地書廚利屣輪彩麥頭蠻估毛施淑姿尨茸綿望木天盤湢偏裻清華青雘群陰人情世态喪事贍禮梢信涉兒詩格手到擒來屬聚題鳳透徹外加五經魁首鄉愚挾帶細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