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的标準。《南齊書·武帝紀》:“守宰祿俸,蓋有恆準。” 唐 陳佑 《平權衡賦》:“此蓋國之恆準,教以順行,雖因時以考正,乃假人而後成。”
恒準是由“恒”與“準”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源、詞典釋義及實際用法綜合解析:
恒(héng)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142頁)
準(zhǔn)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713頁)
“恒準”屬現代漢語複合詞,強調持久不變的标準或穩定依據,常見于學術、管理語境:
《漢語大詞典》定義“恒準”為“固定不變的标準”(第7卷,第289頁)。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進一步說明其“兼具穩定性與權威性,如法律條文的社會恒準作用”。
(注:部分古籍釋義未提供鍊接因原典無線上版,現代詞典鍊接指向出版社官方介紹頁。)
“恒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éng zhǔn(注音:ㄏㄥˊ ㄓㄨㄣˇ),其核心含義為“固定的标準”。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恒準”指長期不變或普遍適用的準則,強調标準的穩定性和規範性。例如:
《南齊書·武帝紀》
“守宰祿俸,蓋有恒準。”
意為地方官員的俸祿需依照固定标準發放。
唐代陳佑《平權衡賦》
“此蓋國之恒準,教以順行,雖因時以考正,乃假人而後成。”
強調國家制度需以恒定的标準為依據,并通過實踐不斷完善。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南齊書》《平權衡賦》等文獻。
碑阙冰稼鬓花不問差距稱心快意沖用爨龍顔碑撮録珰珠倒壞放暗箭忿滀風德風緩格餌國鈞寒風侵肌豪淘黑洞恨不得潢污虎柝郊祡挢發腳後跟節風九方臯極刑局陳狙候科目資格瞌睡懭悢枯藤杖逦逶纚縰龍頟輪尺緑頭牌夢境内憂外患甯武子拍賣擗初頭辟倚牆皮竊玉偷花情場閃道生庚絲斤似如松緊帶田家婦題序危苦向往小業主嚣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