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立門戶。比喻結黨營私。《明史·華允誠傳》:“四海漸成土崩瓦解之形,諸臣但有角戶分門之念。”
角戶分門是漢語成語,讀作jiǎo hù fēn mén,注音為ㄐㄧㄠˇ ㄏㄨˋ ㄈㄣ ㄇㄣˊ,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分立門戶,比喻結黨營私,含貶義。該成語源自明代官員華允誠對朝政的批判,形容官員拉幫結派、各自為政的現象。
出處與背景
出自《明史·華允誠傳》:“四海漸成土崩瓦解之形,諸臣但有角戶分門之念。”此句揭露了明末官僚體系的腐敗與分裂。
語法與用法
示例與延伸
文獻中可見類似詩句:“宮門一閉不複開,商賈獨霸一方富,角戶分門欺無力,徵名責實怎奈何。”此句通過批判社會不公,進一步強化了成語的貶義色彩。
注意點
該成語生僻且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現代語境中可類比“拉幫結派”“黨同伐異”等詞,但更具書面化表達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漢典、成語大詞典等來源。
《角戶分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以牆角為戶分開,比喻分割不均或排擠。
《角戶分門》的部首分别是角(jiao3)和戶(hu4),其中角的筆畫為7,戶的筆畫為4。
《角戶分門》最早見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在繁體中,成語的寫法為「角戶分門」。
在古時候,成語《角戶分門》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角的寫法為「卩解」,戶的寫法為「戸」,分的寫法為「刀八」,門的寫法為「人們」。
他們家兄弟之間經常發生沖突,真是角戶分門。
角鬥、戶外、分工、門戶、角落
瓜葛、劃界、區分、隔閡
融洽、和諧、聯合、共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