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遒人的意思、遒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遒人的解釋

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書·胤征》:“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左傳·襄公十四年》:“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 杜預 注:“遒人,行人之官也……徇於路,求歌謡之言。”《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故矇冒瞽説,時有攸獻,譬遒人之有采于市閭,遊童之吟詠乎疆畔,庶以增廣福祥,輸力規諫。” 唐 元稹 《進詩狀》:“故自古風詩至古今樂府,稍存寄興,頗近謳謡,雖無作者之風,粗中遒人之採。” 清 鈕琇 《觚賸·序賦創格》:“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别創一格,如 南邨先生 《病賦》……‘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髮也與狐通,不然胡氊?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遒人"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特殊官職,其職能與古代文化采集制度密切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夏書》:"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辭源》進一步說明其核心職責為"宣令、采詩"。

從曆史職能分析,遒人主要承擔兩方面工作:

  1. 政令傳達:在特定時節持木铎巡行各地,負責宣布政令(《周禮注疏》)
  2. 文化采集:收集民間歌謠以察民情,《古代漢語詞典》記載其"歲巡行邦國,錄詩歌以觀民風"

該官職的演變過程顯示其職能分化:西周時期隸屬司徒系統,春秋戰國後逐步轉化為專職采詩官,《中國官職史》指出其活動範圍覆蓋"王畿千裡"。至漢代,其職能被樂府機構繼承,《漢書·藝文志》存有"古有采詩之官"的明确記載。

在文獻使用層面,遒人多見于先秦典籍。《左傳·襄公十四年》載"遒人以木铎徇于官",杜預注明确其"行人之官"屬性。現代研究中,郭沫若《青銅時代》考證木铎使用與青銅禮器存在制度關聯,印證了遒人職務的儀式性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遒人"(qiú rén)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特殊官職,其核心含義為:

基本釋義 古代帝王派往民間采集歌謠、了解民情的使者,兼具傳達政令與收集輿情雙重職能。

職能解析

  1. 輿情采集:通過"木铎"(銅鈴木舌的響器)巡行各地,收集民間歌謠與輿論,為統治者提供社會治理參考。
  2. 政令傳達:在交通不便的商周時期,承擔着将官方政令直接傳達到基層的特殊使命。
  3. 巡行時間:按《尚書》記載,每年孟春時節開展巡訪活動。

曆史溯源 該官職最早見于《尚書·胤征》,春秋時期《左傳》中也有相關記載,三國時期蜀漢學者郤正曾用"遒人采風"來比喻進谏之道。

現代啟示 這一制度被視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民意調查機制,其"木铎采詩"的做法對後世樂府機構的設立具有啟發意義。

需特别說明:中提到的"才能出衆者"解釋屬于特殊引申義,主流文獻仍以"采風使臣"為基本釋義。若需深入了解該詞不同用法,建議查閱《尚書》《左傳》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罷甿瓣香迸氣不關緊要參厠草綠扠腰摴博疵醇斷市渎田返還風谷風光好福分甘樂國胄锢送豪奢放逸花帽軍晦悶火鳥架殿計辰京都精理今古進號今後金珀冷澀六軍輪鈎蜜甘秘檢甯柢槃都丞貧曠裒索葡萄架佥邪秦絃羣婚人情錢上鈎鼪鼬之迳識塗老馬順應殊事束缊請火宿場條數苕穎頽零外備溫柔鄉曏日相思草閑搖搖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