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疵醇的意思、疵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疵醇的解釋

疵病與粹純。語本 唐 韓愈 《讀〈荀〉》:“ 孟氏 ( 孟軻 )醇乎醇者也, 荀 ( 荀卿 )與 揚 ( 揚雄 )大醇而小疵。”後因指聖人與大賢。 宋 周必大 《邦衡用舊韻慶予生朝赓續為謝》:“天造駑駘追驥騄,無如才德異疵醇。” 元 柳貫 《次韻答鄉友吳立夫見寄之作》:“跡雖侔燥濕,學豈混疵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疵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基于古代文獻典故,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疵醇(拼音:cī chún,注音:ㄘ ㄔㄨㄣˊ)指“疵病與粹純”,即缺點與純粹的對比。該詞源于唐代韓愈《讀〈荀〉》中評價孟轲、荀子、揚雄的語句,韓愈認為孟子思想純粹無瑕(醇乎醇),而荀子、揚雄雖有瑕疵但大體仍屬純正(大醇而小疵)。由此,“疵醇”引申為對聖人與大賢的品評。

二、詞源解析

  1. 核心典故:韓愈在《讀〈荀〉》中提出“孟氏醇乎醇,荀與揚大醇而小疵”,将孟子視為完美典範,荀子、揚雄次之。此論斷成為後世讨論儒家學者思想純粹性的重要依據。
  2. 詞義演變:宋代周必大在詩句“才德異疵醇”中,将“疵醇”用于對比個人才德的高低;元代柳貫的“學豈混疵醇”則引申至學術純雜的辨析。

三、應用示例

四、詞語結構

“疵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理想人格和思想的辯證認知,常用于強調主流價值與局部缺陷并存的狀态。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韓愈《讀〈荀〉》原文及曆代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疵醇的意思

《疵醇》這個詞在漢語中是一個形容詞,用以描述物體或人品行的優劣。它的意思是指有瑕疵或不完美,不純淨或不真誠。通常用來形容東西或人的品質不夠純潔或完美。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疵醇》的部首是疒(病部),其它偏旁是亻(人偏旁)和酉(酉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7劃。

來源和繁體

《疵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疵,原指皮膚上的瑕疵或不完美之處;醇,引申為純淨、真誠的意思。在繁體字中,疵醇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差别。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疵醇的形狀可能略有變化。然而,這些變體大多數已經不再常用,現代漢字的寫法較為統一,所以現在的疵醇寫法基本上和古時候相同。

例句

1. 她責備他的衣服上有疵醇,不夠整潔。

2. 這塊寶石有些疵醇,因此不值得太高的價格。

3. 他的性格十分醇厚,毫無疵醇可言。

組詞

組詞方面,可以由疵醇衍生出其他詞語,例如:

1. 疵點:指事物表面的缺陷或瑕疵。

2. 醇正:指人品真誠、純潔或物質性質純度高。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疵醇相關的近義詞包括:

1. 可疑:指有疑點或隱患,不夠可信或純正。

2. 敗壞:指事物的品質不好,損害或破壞了完美的狀态。

反義詞包括:

1. 完美:指事物沒有任何疵點或缺陷,完全純淨或無可挑剔。

2. 純粹:指事物的性質完全純淨,沒有雜質或摻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