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 杜预 注:“遒人,行人之官也……徇於路,求歌謡之言。”《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故矇冒瞽説,时有攸献,譬遒人之有采于市閭,游童之吟咏乎疆畔,庶以增广福祥,输力规諫。” 唐 元稹 《进诗状》:“故自古风诗至古今乐府,稍存寄兴,颇近謳謡,虽无作者之风,粗中遒人之採。” 清 钮琇 《觚賸·序赋创格》:“又有赋而全不用韵,别创一格,如 南邨先生 《病赋》……‘而其舌也与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髮也与狐通,不然胡氊?而其髯也与秋通,不然胡凋?’”
"遒人"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特殊官职,其职能与古代文化采集制度密切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夏书》:"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辞源》进一步说明其核心职责为"宣令、采诗"。
从历史职能分析,遒人主要承担两方面工作:
该官职的演变过程显示其职能分化:西周时期隶属司徒系统,春秋战国后逐步转化为专职采诗官,《中国官职史》指出其活动范围覆盖"王畿千里"。至汉代,其职能被乐府机构继承,《汉书·艺文志》存有"古有采诗之官"的明确记载。
在文献使用层面,遒人多见于先秦典籍。《左传·襄公十四年》载"遒人以木铎徇于官",杜预注明确其"行人之官"属性。现代研究中,郭沫若《青铜时代》考证木铎使用与青铜礼器存在制度关联,印证了遒人职务的仪式性特征。
"遒人"(qiú rén)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特殊官职,其核心含义为:
基本释义 古代帝王派往民间采集歌谣、了解民情的使者,兼具传达政令与收集舆情双重职能。
职能解析
历史溯源 该官职最早见于《尚书·胤征》,春秋时期《左传》中也有相关记载,三国时期蜀汉学者郤正曾用"遒人采风"来比喻进谏之道。
现代启示 这一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民意调查机制,其"木铎采诗"的做法对后世乐府机构的设立具有启发意义。
需特别说明:中提到的"才能出众者"解释属于特殊引申义,主流文献仍以"采风使臣"为基本释义。若需深入了解该词不同用法,建议查阅《尚书》《左传》等原始文献。
百事大吉傍白班荣包乘制包山租避君三舍不戾不懈弛绝崇论闳论堤川咄啐放屁辣骚匪棍飞箭负樵肤愬干吕革音还珠守获麟台胡志明捡洋捞家兄戒施警长记书羁锁倦勤刻激恐慌库蚊老物连衽礼交灵象龙华会马徒梅市密固明分漠然视之谋主孽障种子且况清皎七夕红痊较榷务日丽风和日制柔木首户瞬睒四饮速旤颓肩宛曲嚣鬨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