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 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顔淵 死,子曰:‘噫,天喪予!’ 子路 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 孔子 曰:‘吾道窮矣!’”後以“傷麟”感歎不得其時,不能施行正道。 唐玄宗 《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詩:“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宋 範仲淹 《寄贈林逋處士》詩:“朝廷唯薦鶚,鄉黨不傷麟。” 周詠 《去國吟》:“傷麟嘆鳳復奚為,摘瓜煮豆豈足悲。”參見“ 獲麟 ”。
“傷麟”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孔子的經曆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傷麟”指孔子因“西狩獲麟”事件而感歎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後比喻賢者遭遇困境或正道難以施行。
事件背景
出自《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魯哀公在西部狩獵時捕獲麒麟。麒麟被視為象征祥瑞的仁獸,孔子認為其出現應在太平盛世,而當時禮崩樂壞,麒麟現身不合時宜,故悲歎“吾道窮矣”(我的理想走到盡頭了)。
情感表達
孔子聯想到弟子顔回、子路之死,感慨“天喪予”“天祝予”,借麒麟被捕獲之事,抒發對時局混亂、抱負難展的悲怆。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懷才不遇、時運不濟的感慨,或暗指社會環境的壓抑。例如:“他空有濟世之才,卻逢亂世,終成傷麟之歎。”
提示:若需了解不同典籍對典故的記載差異,可查閱《公羊傳》《春秋》原文或權威注釋。
傷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傷害到神獸麟。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征着吉祥和福壽。傷麟一詞通常用來形容對珍貴寶物、古迹文物或名貴藝術品的嚴重破壞或損毀。
傷麟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人”和“麟”。其中,“人”是指人類,“麟”是指神獸麟。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和傳說故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麟被視為神獸,具有不可傷害的特性。因此,傷麟一詞有着強烈的象征意義,表示對珍貴事物的不可恢複的損害。
傷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傷麟」。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傷麟」這個詞在古代可能會被寫成「傷麟」或是其他不同的形式。
1. 這件名畫因為保護不當而傷麟喪失了原本的價值。
2. 這座古代建築在一場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徹底傷麟了。
傷害、麟角、麟趾、傷感、傷口、傷心、麟子等。
損害、破壞、毀壞、損傷、糟蹋。
保護、修複、保存、保全、維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