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傷麟的意思、傷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傷麟的解釋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 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顔淵 死,子曰:‘噫,天喪予!’ 子路 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 孔子 曰:‘吾道窮矣!’”後以“傷麟”感歎不得其時,不能施行正道。 唐玄宗 《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詩:“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宋 範仲淹 《寄贈林逋處士》詩:“朝廷唯薦鶚,鄉黨不傷麟。” 周詠 《去國吟》:“傷麟嘆鳳復奚為,摘瓜煮豆豈足悲。”參見“ 獲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傷麟”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曆史背景。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它主要指孔子因目睹麒麟被捕獲或傷害而發出的哀歎,象征着時代衰敗、聖人對理想破滅的感慨。麒麟作為傳說中的祥瑞之獸,其出現本應預示太平盛世,但被傷則被視為不祥之兆。這一詞彙常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中,表達對美好事物被破壞的惋惜和對社會變遷的反思。

“傷麟”的典故最早出自《春秋公羊傳》,記載了孔子在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時,聽聞麒麟被捕獲後,感歎“吾道窮矣”,并因此絕筆《春秋》。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衰微、天下大亂的悲憤之情。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司馬遷進一步描述了這一事件,強調麒麟作為“仁獸”的象征意義,其被傷喻示着仁政的消亡。後世如唐代詩人李白在《古風》詩中引用“傷麟”一詞,抒發對亂世的感慨,如“傷麟怨道窮”,體現了詞彙在文學中的傳承。

在現代漢語中,“傷麟”多用于比喻性的表達,指代對美好事物被毀壞的哀傷或對理想破滅的無奈。例如,在讨論曆史變遷或文化衰敗時,人們會說“傷麟之歎”,以強調深切的遺憾。這一詞彙雖不常見于日常口語,但在學術、文學作品中仍有應用,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道德和理想的堅守。

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傷麟”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孔子的經曆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傷麟”指孔子因“西狩獲麟”事件而感歎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後比喻賢者遭遇困境或正道難以施行。

二、典故出處

  1. 事件背景
    出自《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魯哀公在西部狩獵時捕獲麒麟。麒麟被視為象征祥瑞的仁獸,孔子認為其出現應在太平盛世,而當時禮崩樂壞,麒麟現身不合時宜,故悲歎“吾道窮矣”(我的理想走到盡頭了)。

  2. 情感表達
    孔子聯想到弟子顔回、子路之死,感慨“天喪予”“天祝予”,借麒麟被捕獲之事,抒發對時局混亂、抱負難展的悲怆。

三、引申含義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懷才不遇、時運不濟的感慨,或暗指社會環境的壓抑。例如:“他空有濟世之才,卻逢亂世,終成傷麟之歎。”


提示:若需了解不同典籍對典故的記載差異,可查閱《公羊傳》《春秋》原文或權威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傍通半真半假報界必赤赤部分分式麤刺打底稿電子遊戲鼎亨丢靈東竄西跳胴胴對稱多項式凡吏廢置觀者如市規臨漢律核計緩決講幄儉勤教迪嬌妒急腳鬼金礦舉善薦賢老花眼勞症厘毫利物戮力同心邁達毛火蟲蒙夫夢蕉靡類密書匿空弄管調弦諾金牽世起反齊頭楸棋漆園吏蹂辚軟功三老五更紗幔上品手燭題漢柱土附魚妥安突杌望諸君象腳鼓鮮水海宵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