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才能低下,力量薄弱。 晉 傅鹹 《攝司隸上表》:“臣既駑弱,不勝重任。” 宋 陸遊 《答王樵秀才書》:“某駑弱,畏以避事得罪,遂黽勉入院。”《明史·熊廷弼傳》:“﹝ 廷弼 ﹞及見官兵駑弱,遽爾乞骸以歸,将置君恩何地?”
“驽弱”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驽”和“弱”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驽弱”形容能力平庸且力量薄弱的狀态,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
該詞較書面化,常見于文學或批評語境:
由于“驽弱”使用頻率較低,日常交流中可用“平庸無能”“力有不逮”等替代,以更易理解。
驽弱(nú ruò)是一個形容詞詞組,形容人或事物軟弱無力、不堪一擊的狀态。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組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驽(nú)是一個多音字,由馬部和亍部組成,它的結構是左右兩個部分,中間的橫筆是先寫完左邊部件再寫的。驽的結構左右不對稱,右邊的部分寫的比較繁複。弱(ruò)由弓部和力部組成,具有左右對稱的結構。
驽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和《莊子》這些古代文獻中。在繁體字中,驽弱的字形和簡體字并沒有顯著差别。
在古時候,驽的寫法有時會簡化為“驽”加“一”,即“奴”。弱的寫法在古代時有争議,有些版本會将它寫為“弋力”或“弓力”。
他體弱多病,行動非常驽弱。
驽弱沒有固定的詞組用法,不過可以通過搭配其他詞來形成短語,如驽弱無能、驽弱不堪。
近義詞:脆弱、柔弱、羸弱。
反義詞:強健、剛強、堅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