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炳曜 ”。亦作“ 炳燿 ”。 1.顯示光芒;照耀。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梁太尉與王僧辯書》:“天狼炳曜,非無戰陣之風;參虎揚芒,便有幹戈之務。” 宋 蘇轍 《南京祈禱文》之七:“曾未旋踵,秋暘炳耀。” 蕭蛻庵 《徐園追祭宋遁初》詩:“虎觀論洋溢,麟閣光炳耀。”
(2).文采煥發;光輝燦爛。《後漢書·劉瑜傳》:“蓋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關之盛衰者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 文王 患憂,繇辭炳曜,符采複隱,精義堅深。”《東周列國志》第七四回:“惟見兩龍張鬣相向,五色炳耀。”
(3).昭彰;昭揚。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 衛覬 禪誥,符命炳耀,弗可加已。” 南朝 梁 劉勰 《原道》:“光采玄聖,炳耀仁孝。”
(4).顯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八章:“老先生世受國恩,門第炳耀,原非草木小民。”
“炳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ǐng yào,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顯示光芒;照耀
多用于描述光線或光輝的強烈顯現。例如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梁太尉與王僧辯書》中“天狼炳曜”,即指星辰光芒閃耀。
文采煥發;光輝燦爛
形容文辭或事物光彩奪目。如《文心雕龍》提到“符采複隱,精義堅深”,強調文采與内涵的輝映。
昭彰;昭揚
指顯揚、彰顯,如《文心雕龍·诏策》中“符命炳耀”,意為功績或德行被廣泛傳頌。
顯赫
用于形容地位或名聲的顯著,如《後漢書》提及“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耀”,暗含尊貴之意。
“炳耀”既可指物理的光輝,也可引申為文采、德行或地位的顯赫,語境不同含義側重各異。
《炳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光明耀眼、輝煌壯麗的樣子,形容光芒閃耀、壯麗美麗。
《炳耀》由火字旁和耀字旁組成,火字旁在左邊,耀字旁在右邊。總共有12個筆畫。
《炳耀》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采用了形音義相結合的方式。火字旁表示光亮,而耀字旁表示耀眼,兩個字的組合形成了《炳耀》。
《炳耀》這個詞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是「煒耀」。
在古代漢字中,「炳耀」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總體來說與現代寫法相似,都是由火字旁和耀字旁組成。
1. 夜空中的繁星炳耀着,在漆黑的夜晚裡顯得特别美麗。
2. 這座城市的夜景炳耀奪目,讓人流連忘返。
炳耀的組詞有:炳燭、炳如白晝。
炳耀的近義詞有:輝煌、耀眼。
炳耀的反義詞有:黯淡、暗淡。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