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科舉考試,考中的張榜公布。在同一榜錄取的稱為同榜。《剪燈馀話·秋冬訪琵琶亭記》:“﹝ 陳 主謂 劉聞 ﹞曰:‘卿與 李黼 同榜, 黼 不死,我當大用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薦主同咨》:“二十年來,同咨之好,更勝同榜十倍,其子弟修通門之敬亦加嚴。” 清 吳偉業 《過姜給事如農》詩:“翩翩同榜客,相對作衰翁。”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葛蒼公傳》:“﹝ 葛蒼公 ﹞壬午舉於鄉,同榜多知名士。”
“同榜”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在同一屆科舉考試中被錄取的考生,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同榜”指古代科舉考試中,所有被錄取者的姓名會張榜公示,同一榜單上的人即為“同榜”。例如:甲辰年(1844年)中舉的考生若出現在同一張榜文上,則互為同榜()。
科舉制度關聯
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等多個層級,每級考試放榜時,同屆上榜者形成特殊人際關系,稱為“同榜”或“同年”()。
社會意義
同榜考生往往在官場中互相提攜,形成政治聯盟。例如清代文人吳偉業在詩作中提到“翩翩同榜客,相對作衰翁”,體現同榜者的交情()。
現今“同榜”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指代同一屆考試錄取者,例如“張家與李鴻章是同榜好友”()。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科舉制度細節,可參考、4的文獻來源。
同榜是指在同一個榜單或排行榜上,共同名列其中的意思。一個榜單可以是各種排名列表,如音樂榜、電影榜、體育榜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同榜的部首是口,總共有四畫。
來源:同榜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就是由“同”和“榜”兩個漢字組成。它們分别表示“共同”和“名單”的意思,組合在一起形成“同榜”。
繁體:同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同榜」。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通常與現代有所不同。同榜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竝榜」,其中的「竝」表示并列。
例句:他們的作品同時入選了年度最佳音樂榜單,他們同榜成名。
組詞:同榜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各種短語或合成詞,比如同榜名人、同榜排名等。
近義詞:共榜、齊列、并列。
反義詞:異榜、不同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