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取舍。《後漢書·方術傳序》:“意者多迷其統,取遣頗偏,甚有雖流宕過誕亦失也。”
(2).遣發。 晉 王羲之 《雲子帖》:“昨信未即取遣,適得 孔彭祖 書。”
"取遣"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單字本義與曆史語用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與《世說新語》注疏記載,該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一、字源解析 "取"為會意字,從又(手)從耳,本義為捕獲戰俘時割耳獻功,《說文解字》釋作"捕取也",後引申為擇選、采用之意;"遣"從辵從㫐,甲骨文象雙手持帚灑掃狀,本義為排除、發落,《玉篇》注"去也,發也"。二字組合構成反義複合結構,形成辯證語義場。
二、文獻訓诂 在《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見佛經雲,理亦應阿堵上。後取遣還,都無所解"中,範甯注:"取者擇其要,遣者除其疑",此處指對佛經要義的篩選與疑惑的排除過程,體現魏晉玄學"得意忘言"的思維方法。該用法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被歸入"哲學術語"範疇。
三、現代承襲 該詞現代多用于古籍研究領域,如中華書局《世說新語校箋》将其釋為"選擇與揚棄的認知過程"。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标注為"曆史詞彙",建議閱讀時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
“取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取舍(選擇與決斷)
指在事物或觀點中做出選擇,強調判斷與抉擇。例如《後漢書·方術傳序》中提到“取遣頗偏”,即批評某些人在學術傳承中取舍偏頗。
遣發(派遣、打發)
表示派遣人員或處理事務。如晉代王羲之《雲子帖》中“未即取遣”,意為未能及時派遣或處理。
現代語境中,“取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獻研究或特定曆史文本分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柏成子臯八舍飙塵藏器待時搽脂抹粉陳皮谌訓川靈次述打鼓颠張帝宮都辇笃義笃責發抄發喘販酤合鏡鴻姱黃桑戶阖降表肌腱九壘舊心涓露據式跨輾愧心練波涼蔭廉吏龍眉鳳目孿子明闇民事訴訟蜜人攀摘佩章罴九屏號聘選切莫淇洹啓寤人名詩上層剩水殘山士議思春四角跳丸日月通口屯戍維結威虐巫山雲雨下馬威晞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