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取舍。《後漢書·方術傳序》:“意者多迷其統,取遣頗偏,甚有雖流宕過誕亦失也。”
(2).遣發。 晉 王羲之 《雲子帖》:“昨信未即取遣,適得 孔彭祖 書。”
“取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取舍(選擇與決斷)
指在事物或觀點中做出選擇,強調判斷與抉擇。例如《後漢書·方術傳序》中提到“取遣頗偏”,即批評某些人在學術傳承中取舍偏頗。
遣發(派遣、打發)
表示派遣人員或處理事務。如晉代王羲之《雲子帖》中“未即取遣”,意為未能及時派遣或處理。
現代語境中,“取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獻研究或特定曆史文本分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取遣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了兩個部首:取和遣。取部表示動作的意思,遣部表示去除或放逐的意思。
取遣的拆分筆畫為7畫和14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通常用來表達發送、派遣的意思。它可以形容一種主動選擇送别或派遣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取遣的寫法不變,仍然是「取遣」。
在古時候,取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态經曆了演變。然而,「取遣」這個詞的含義沒有發生改變。
以下是取遣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向國外取遣了一批貨物。
2. 取遣信使來傳達重要消息。
組詞:取舍、取締、調遣、遣散、遣返。
近義詞:派遣、送遣、請遣。
反義詞:接納、接收、接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