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徒的意思、豈徒的詳細解釋
豈徒的解釋
難道隻是;何止。《孟子·公孫丑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後漢書·杜喬傳論》:“夫稱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踐行,豈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宋 葉適 《紀年備遺序》:“相與論舊事,追念愴然。然則 文昭 豈徒以博習自是而已哉!” 明 李東陽 《送王公濟歸武昌歌》:“豈徒文思比 唐 勃 ,應遣頌聲如 漢 褒。” 陳毅 《頤和園“五一”春遊紀盛》詩:“集體歡樂如海,豈徒車水馬龍!”
詞語分解
- 豈的解釋 豈 (豈) ǐ 助詞,表示反诘(.哪裡,如何,怎麼,如“豈敢”,“豈堪”,“豈可”,“豈有此理”;.難道,如“豈非”,“豈不”,“豈有意乎”)。 豈 (豈) ǎ 古同“恺”,快樂。 古同“凱”,勝利
- 徒的解釋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勞無益。 隻;僅僅:家徒四壁。 從事學習的人:徒弟。徒工。學徒。師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黨徒。 人(多指壞人):匪徒。暴
專業解析
“豈徒”是一個文言複合虛詞,由表示反問的副詞“豈”和表示限止的範圍副詞“徒”組合而成,用于加強反問語氣,并帶有遞進意味。其核心含義是“難道隻是……(而已)嗎?”或“哪裡僅僅是……(就完了)呢?”,強調實際情況遠不止于字面上提到的内容。
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與語法功能:
- 豈:表示反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哪裡”、“怎麼”。
- 徒:表示限止,相當于“僅僅”、“隻是”、“白白地”。
- 豈徒:兩者結合,構成一個固定搭配的複合虛詞。它用在反問句中,對“徒”所限定的範圍(即“僅僅……”)進行強烈否定,進而暗示或強調後面所述的内容更為重要、程度更深或範圍更廣。其基本句式可概括為:“豈徒 A? B也。” 意思是“難道僅僅是因為A嗎?更重要的是B啊!”或“哪裡僅僅是A(就完了)?還有B呢!”
-
語義與語用特點:
- 強烈的反問語氣:通過“豈”的反問,表達對“僅僅如此”這一看法的強烈質疑或否定。
- 隱含遞進關系:在否定“僅僅A”的同時,必然引出更深層、更重要的原因、目的、結果或情況(B)。因此,“豈徒”句天然帶有遞進的邏輯關系,強調B比A更重要或更關鍵。
- 加強論述力度:常用于說理、辯論或表達強烈情感的語境中,使論述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 書面語色彩濃厚:主要用于古代漢語和現代書面語(尤其是仿古或正式文體),口語中極少使用。
-
典籍用例(體現權威性):
- 《孟子·梁惠王上》: “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難道隻是齊國百姓得到安定嗎?天下的百姓全都得到安定了。) —— 這是“豈徒”最經典的用例之一。孟子在此強調,他的主張(王道仁政)帶來的效果絕非僅限于齊國,而是惠及天下。此句清晰體現了“豈徒”否定局部(安齊民)并強調全局(安天下)的遞進作用。參見《孟子·梁惠王上》。
-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豈徒群臣賴之?其社稷實賴之。” (難道隻是群臣依賴他嗎?整個國家都實在依賴他啊。) —— 強調所依賴的對象(“之”)的重要性遠超群臣範圍,關乎整個國家的安危。參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 《論語·陽貨》: (子路曰)“君子豈徒貴勇乎?” (君子難道隻是崇尚勇敢嗎?) —— 子路反問,質疑君子僅崇尚勇敢的可能性,暗示君子應具備更多品質(如禮、義等)。參見《論語·陽貨》。
-
現代理解與翻譯:
在現代漢語中理解和翻譯“豈徒”,關鍵在于把握其“反問+限止+遞進”的核心。常用的對應表達有:
- 難道隻是……嗎?(更重要的是……)
- 哪裡僅僅是……呢?(實際上還……/關鍵在于……)
- 豈止是……啊?(更是……)
- 非徒……(也)…… (文言直譯,亦表遞進)
“豈徒”是一個用于加強反問語氣并表達遞進關系的文言複合虛詞。它通過否定“僅僅如此”(徒),強調實際情況或深層原因、目的、結果等遠超所述範圍,具有更強的程度或更廣的影響。其典型結構為“豈徒 A? B也。”,意為“難道隻是A嗎?更重要的是B啊!”或“哪裡僅僅是A?還有B呢!”。它在古代典籍(如《孟子》、《左傳》、《論語》)中常見,是理解文言文邏輯和情感表達的重要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豈徒”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含義
“豈徒”由“豈”(表反問)和“徒”(僅、隻)組成,字面意為“難道隻是”“何止”,用于通過反問語氣強調事物或情況遠超表面程度,帶有否定單一性、突出更深層意義的作用。
二、使用場景
- 強調範圍或程度
例如《孟子·公孫丑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指“如今的君子不僅順從錯誤,還要為錯誤辯解”,否定“順之”的單一行為,強調更嚴重的後續動作。
- 表達否定性反問
如《後漢書》中“立言踐行,豈徒徇名安己而已哉”,意為“言行一緻,難道隻是為了名聲和自保嗎?”,通過反問否定淺層動機。
三、典型例句
- 陳毅詩句:“集體歡樂如海,豈徒車水馬龍!”(強調“歡樂”不僅是表面的熱鬧)。
- 吳均《與顧章書》:“仁智之樂,豈徒語哉!”(“仁者智者的樂趣,哪裡隻是空談呢!”)。
四、近義與反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豈徒”在文言中多用于加強語氣,通過否定局部現象來凸顯深層含義。具體翻譯需結合語境,但核心始終是“不僅……更……”的反問邏輯。
别人正在浏覽...
百面雷不毂愁抱春坊戴帽倒竈雕靡耳韻凡常奮矯負離子負曝蓋臧高勳貴性古門扢紮海裔橫草不拈,竪草不動侯者黃易惛迷禁夜酒膽機僞跻險機械化極飲愧痛曆職爐鼎之客麻辣明效民行袍帔披紅戴花鉛汞黔驢技孤乾支剌敲骨剝髓窮景瓊田草窮形盡相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日華柔魂膳牌繩直食蘋鹿束棄嘶鳴四塗天驚石破天台女條蘖韋金惡寒武侯吟鮮飇斜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