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徒的意思、岂徒的详细解释
岂徒的解释
难道只是;何止。《孟子·公孙丑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后汉书·杜乔传论》:“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相与论旧事,追念愴然。然则 文昭 岂徒以博习自是而已哉!” 明 李东阳 《送王公济归武昌歌》:“岂徒文思比 唐 勃 ,应遣颂声如 汉 褒。”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集体欢乐如海,岂徒车水马龙!”
词语分解
- 岂的解释 岂 (豈) ǐ 助词,表示反诘(.哪里,如何,怎么,如“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难道,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岂 (豈) ǎ 古同“恺”,快乐。 古同“凯”,胜利
- 徒的解释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只;仅仅:家徒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 人(多指坏人):匪徒。暴
专业解析
“岂徒”是一个文言复合虚词,由表示反问的副词“岂”和表示限止的范围副词“徒”组合而成,用于加强反问语气,并带有递进意味。其核心含义是“难道只是……(而已)吗?”或“哪里仅仅是……(就完了)呢?”,强调实际情况远不止于字面上提到的内容。
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与语法功能:
- 岂: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哪里”、“怎么”。
- 徒:表示限止,相当于“仅仅”、“只是”、“白白地”。
- 岂徒:两者结合,构成一个固定搭配的复合虚词。它用在反问句中,对“徒”所限定的范围(即“仅仅……”)进行强烈否定,进而暗示或强调后面所述的内容更为重要、程度更深或范围更广。其基本句式可概括为:“岂徒 A? B也。” 意思是“难道仅仅是因为A吗?更重要的是B啊!”或“哪里仅仅是A(就完了)?还有B呢!”
-
语义与语用特点:
- 强烈的反问语气:通过“岂”的反问,表达对“仅仅如此”这一看法的强烈质疑或否定。
- 隐含递进关系:在否定“仅仅A”的同时,必然引出更深层、更重要的原因、目的、结果或情况(B)。因此,“岂徒”句天然带有递进的逻辑关系,强调B比A更重要或更关键。
- 加强论述力度:常用于说理、辩论或表达强烈情感的语境中,使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 书面语色彩浓厚:主要用于古代汉语和现代书面语(尤其是仿古或正式文体),口语中极少使用。
-
典籍用例(体现权威性):
- 《孟子·梁惠王上》: “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难道只是齐国百姓得到安定吗?天下的百姓全都得到安定了。) —— 这是“岂徒”最经典的用例之一。孟子在此强调,他的主张(王道仁政)带来的效果绝非仅限于齐国,而是惠及天下。此句清晰体现了“岂徒”否定局部(安齐民)并强调全局(安天下)的递进作用。参见《孟子·梁惠王上》。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岂徒群臣赖之?其社稷实赖之。” (难道只是群臣依赖他吗?整个国家都实在依赖他啊。) —— 强调所依赖的对象(“之”)的重要性远超群臣范围,关乎整个国家的安危。参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论语·阳货》: (子路曰)“君子岂徒贵勇乎?” (君子难道只是崇尚勇敢吗?) —— 子路反问,质疑君子仅崇尚勇敢的可能性,暗示君子应具备更多品质(如礼、义等)。参见《论语·阳货》。
-
现代理解与翻译:
在现代汉语中理解和翻译“岂徒”,关键在于把握其“反问+限止+递进”的核心。常用的对应表达有:
- 难道只是……吗?(更重要的是……)
- 哪里仅仅是……呢?(实际上还……/关键在于……)
- 岂止是……啊?(更是……)
- 非徒……(也)…… (文言直译,亦表递进)
“岂徒”是一个用于加强反问语气并表达递进关系的文言复合虚词。它通过否定“仅仅如此”(徒),强调实际情况或深层原因、目的、结果等远超所述范围,具有更强的程度或更广的影响。其典型结构为“岂徒 A? B也。”,意为“难道只是A吗?更重要的是B啊!”或“哪里仅仅是A?还有B呢!”。它在古代典籍(如《孟子》、《左传》、《论语》)中常见,是理解文言文逻辑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岂徒”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含义
“岂徒”由“岂”(表反问)和“徒”(仅、只)组成,字面意为“难道只是”“何止”,用于通过反问语气强调事物或情况远超表面程度,带有否定单一性、突出更深层意义的作用。
二、使用场景
- 强调范围或程度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指“如今的君子不仅顺从错误,还要为错误辩解”,否定“顺之”的单一行为,强调更严重的后续动作。
- 表达否定性反问
如《后汉书》中“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意为“言行一致,难道只是为了名声和自保吗?”,通过反问否定浅层动机。
三、典型例句
- 陈毅诗句:“集体欢乐如海,岂徒车水马龙!”(强调“欢乐”不仅是表面的热闹)。
- 吴均《与顾章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仁者智者的乐趣,哪里只是空谈呢!”)。
四、近义与反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岂徒”在文言中多用于加强语气,通过否定局部现象来凸显深层含义。具体翻译需结合语境,但核心始终是“不仅……更……”的反问逻辑。
别人正在浏览...
爱遇阿世盗名白璧三献保惠包胥鞭擗向里冰核儿比尚不见棺材不落泪乘门畴赏春山錞于蹙零呆里撒奸地讼杜米鈇锧冈岵刚正不阿花院胡妲祸尤荐悼蹇乏熸然驾头经论饥色绝处逢生拘略骏作口角生风闚伺兰摧玉折磊魁炼炁蘦落领有流行色流涎卵用鸡门当户对孟什维克敏捷曩年藕断丝不断乾始饶溢扫地无余殇子升耸守经达权邃馆探采天听土层挽道王慎中魏紫姚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