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蘋鹿的意思、食蘋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蘋鹿的解釋

比喻秉志高潔,不慕爵祿的人。語出《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唐 蕭穎士 《仰答韋司業垂訪》詩之一:“呦呦食蘋鹿,常飲清泠川。但悅豐草美,寧知牢饌鮮。”參見“ 食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蘋鹿是漢語中的一個典故性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文化意象密切相關,需結合典籍出處及引申義進行闡釋:

一、基本釋義

指食蘋之鹿,字面意為啃食蘋草(一說艾蒿)的鹿群。其核心意義源于《詩經》中的宴飲意象,後引申為受君主或主人禮遇的賓客,象征賓主相得、和諧共處的場景。

二、出處與典故

典出《詩經·小雅·鹿鳴》首章: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毛詩正義》

此處以鹿群食蘋時發出的和諧鳴叫起興,比喻君主宴飨群臣時禮樂齊備、賓主盡歡的場面。漢代鄭玄箋注:“鹿得蘋草,呦呦然鳴相呼,懇誠發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招呼以成禮也。”

三、引申義與象征

  1. 賓客之喻

    鹿因蘋草而聚,喻指賓客因主人盛情而赴宴。朱熹《詩集傳》釋:“此燕飨賓客之詩,言呦呦然鹿鳴,食野之蘋矣。既樂其飲食之和,又不忘其道德之善。” 後世遂以“食蘋鹿”代指受禮遇的賢才或賓客。

  2. 祥瑞與德政

    鹿在古代被視為仁獸,《瑞應圖》載:“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 鹿食蘋而群聚,暗喻君主仁德感召賢士歸附,成為政治清明的象征。

四、用法舉例


權威參考來源:

《毛詩正義》(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收錄于《十三經注疏》。

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書·符瑞志》引《瑞應圖》,中華書局校勘本。

王夫之《詩經稗疏》,嶽麓書社《船山全書》本。

網絡擴展解釋

“食蘋鹿”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典故性詞語,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如下:

1. 基本詞義
比喻秉志高潔、不慕爵祿的人。該詞通過鹿食蘋草的行為,隱喻人淡泊名利、堅守高尚志節的品格。

2. 典故來源
出自《詩經·小雅·鹿鳴》首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原詩描繪鹿群在野外悠然食蘋的場景,後衍生出對高潔之士的象征意義。唐代詩人蕭穎士在《仰答韋司業垂訪》中進一步化用:“呦呦食蘋鹿,常飲清泠川。但悅豐草美,寧知牢饌鮮”,強調其甘于清貧、不貪圖富貴的特質。

3. 文化内涵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或評價人物時,表達對不慕榮利、品格清正者的贊許。例如:“他如食蘋鹿般隱居山林,潛心學問。”

注音:shí píng lù(“蘋”讀作píng,指蘋草,非蘋果的“蘋”píng)。

别人正在浏覽...

鼇裡奪尊百六公保險燈賓屬詞曲詞士祠尾打盹蕩秋千誕載倒曳登聞鼓殿宇電阻調研訛火法隆寺反袂浮淺鬲絕狗馬心谷産過案還酬禍媒湖石駕名家貧親老急彪各邦祭吊精熒津路糧食作物鸾分鳳離麥稈蟲貓精孟姜女南牧瓯粵品事錢封譴考氣矜羣髡染輿人學三節人山府身胚簭人疏嫌所費不赀踏燈天聖臀部完璧歸趙文丑聞見文娛獻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