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rfew] 禁止夜間通行;宵禁
禁止夜行。 唐 蘇味道 《正月十五夜》詩:“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按, 唐 韋述 《西都雜記》:“西都京城街衢,有執金吾曉暝傳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許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放夜。”
“禁夜”是漢語詞彙,指禁止夜間通行或活動的制度,即現代所稱的“宵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禁夜即通過法令限制夜間出行或特定活動,通常由政府或管理機構實施,目的是維護治安、防範風險或應對特殊事件。
曆史沿革
特殊例外
唐代起,元宵節(正月十五)前後各一日解除禁夜,允許民衆夜間賞燈遊玩,成為重要民俗傳統。
現代應用
禁夜制度演變為現代“宵禁”,常見于緊急狀态、戰争或特殊管控時期,如疫情期間限制夜間活動,或景區為保護生态設置“禁夜遊”等。
禁夜是中國古代延續至近代的治安制度,兼具維護秩序與應對危機的作用,其曆史記載和文學引用體現了社會管理的演變。
禁夜,是一個表示“禁止夜間活動”的詞語。
部首:禾 + 夕
筆畫:10畫
來源:《說文解字》中有對“禁夜”這個詞的解釋,最早出現在《修釋》一篇中,意為晚上不許外出。
繁體字:禁夜(保留了簡化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古時候漢字寫法:禁(金甘)夜(亠夕良)
例句:城市規定夜間嚴禁噪音擾民,居民們應自覺遵守禁夜規定。
組詞:禁止、禁令、禁忌、違禁
近義詞:夜間禁行、夜間限制
反義詞:開夜、夜行自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