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袍帔的意思、袍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袍帔的解釋

錦袍霞帔。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公主出降》:“又有宮嬪數十,皆真珠釵插吊朶玲瓏簇羅頭面,紅羅銷金袍帔。”參閱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宋皇後和宮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袍帔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袍(páo):

指中式長衣,通常有裡襯,長度過膝,為古代傳統服飾。

帔(pèi):

  1. 古代披在肩背的服飾,形似鬥篷,無袖。
  2. 佛教僧侶的袈裟或道教法衣的别稱。

    袍帔合稱:

    泛指古代寬大外衣或禮服,多用于描述官員、僧道或正式場合的着裝。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1. 禮制象征

    • 周代至漢代:袍為貴族禮服,以顔色、紋樣區分等級(如朱袍為高官所着)。
    • 唐代:帔演變為女性披帛,成為宮廷常服;道士的“鶴帔”象征仙風道骨。

      來源:《周禮·春官》《新唐書·車服志》

  2. 宗教服飾

    • 佛教“袈裟”稱“紫羅帔”,道教齋醮法衣稱“羽帔”,體現宗教莊嚴性。

      來源:《釋氏要覽》《道藏·三洞法服科戒文》

  3. 文學意象

    • 詩詞中“青袍”“霞帔”隱喻身份與心境(如白居易“青袍禦史”指低級官吏)。

      來源:《全唐詩》《宋詞鑒賞辭典》


三、權威典籍例證

  1.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袍,襺也。從衣包聲。” “帔,弘農謂帬帔也。從巾皮聲。”

    釋義:袍為長襺衣,帔為裙狀披巾。

  2. 《釋名·釋衣服》(漢·劉熙):

    “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強調帔的披挂形制特征。

  3. 《紅樓夢》第三回(清·曹雪芹):

    “王夫人穿一件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罩一件玄色緞綠繡八團袍帔。”

    反映清代貴族女性袍帔的華貴樣式。


四、現代應用與延伸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典籍可參考權威出版社點校本(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現代研究推薦:

  1.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
  2.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袍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傳統服飾,具體釋義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構成

    • 袍:指中式長衣,覆蓋全身的寬松外衣,如長袍、棉袍,常見于古代士人、官員或女性的正式着裝()。
    • 帔:原指披肩或霞帔,是古代女性禮服的一部分,多裝飾華麗,象征身份地位。
  2. 整體含義
    “袍帔”合指錦緞制成的袍服與霞帔的組合,屬于古代貴族女性或宮廷禮儀中的華貴服飾,常見于重要場合(如婚禮、慶典)()。


文獻例證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公主出降》記載:“紅羅銷金袍帔”,描述宮女身着紅色羅緞、金線繡花的袍服與霞帔,可見其作為宮廷禮服的規格之高()。


用途與演變


“袍帔”是古代女性華服的代表,融合了“袍”的端莊與“帔”的華美,反映了傳統服飾文化中身份與禮儀的象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東京夢華錄》等文獻或服飾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常守故抱疚暴落陂堨背部杯葛辨訟璧琰愁辜籌維悰靈促裝大耋當午倒打一耙道叙燈青洞開方筴非禍飛球分兵把守高陽池公共財産功衰搆虐橫橫實實覈正惠斯通電橋獲濟交甫解割畸胎考稽老學兩姨馬足明暧鳴鑼慜念膨大前軌千裡印淺醉生申十二卿手足霜烏雙魚舒遲樹創松架拖尾巴外裔溫度聞令蝦霸鹹苦曉緯心不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