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皇地祇的意思、皇地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皇地祇的解釋

對地神的尊稱。《舊唐書·禮儀志一》:“今請備設皇地祇并從祀等座,則禮得稽古,義合緣情。”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郊配》:“冬至祀昊天,夏至祀皇地祇,孟夏雩祀,用 太祖 配,如 永泰 之禮。”《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國初以來,南郊四祭及感生帝、皇地祇、神州,凡七祭,并以四祖疊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皇地祇是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神祇稱謂,專指與“皇天上帝”相對應的大地之神,具有極高的宗教與政治地位。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字義溯源與構成

  1. “皇”:取《說文解字》“大也”之義,表尊崇、至高無上,彰顯神格的至尊性。
  2. “地祇”:
    • “地”:《釋名·釋地》曰“底也,言其底下載萬物也”,指承載萬物的土地。
    • “祇”:《說文》釋為“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專指地神(與天神“神”字區分)。

      合稱“地祇”即大地神靈,而冠以“皇”字,特指等級最高的地神 。

二、曆史語境中的神格定位

  1. 祭祀體系的核心:

    自周代“以血祭祭社稷”始,至明清北京地壇祭典,“皇地祇”始終是帝王“郊祀”(祭天配祭地)的法定主神,與“昊天上帝”并列,象征“天覆地載”的宇宙秩序 。

  2. 與“後土”的關系:

    宋代以前多稱“後土”為地神,北宋政和《五禮新儀》首次将“皇地祇”定為官方最高地神稱號,後土則漸指其人格化化身(如女性神祇)。

三、文化象征與哲學内涵

  1. 陰陽哲學的體現:

    在《周易》“乾為天,坤為地”的框架下,皇地祇代表“坤元資生”,主掌孕育萬物、四季更疊,與天的“乾元創始”互補 。

  2. 國家禮制的符號:

    其祭祀等級、儀軌(如方丘祭地、黃琮禮器等)均嚴格對應“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成為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宋史·禮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脫脫《金史·禮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鍊接:ctext.org
  4. 《周禮·春官·大宗伯》(十三經注疏本)
  5. 北京地壇博物館《地壇祭祀文化研究》(館刊資料)

(注:古籍原文鍊接優先采用學術機構數據庫,現代研究以官方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皇地祇”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解釋

    • 皇:象征至高無上的權力,如帝王或神明。
    • 地:指大地或地位。
    • 祇(qí):指神靈,特指地神()。
      合稱“皇地祇”即對地神的尊稱,常見于古代祭祀文獻,如宋代曾鞏《本朝政要策·郊配》中記載“冬至祀昊天,夏至祀皇地祇”()。
  2. 道教神祇
    在道教體系中,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簡稱“後土娘娘”)是“四禦”尊神之一,與玉皇大帝并列,主宰大地山川、陰陽生育及萬物生長,被稱為“大地之母”()。

二、曆史與祭祀背景

三、相關辨析

四、文化意義

該詞反映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的敬畏與神化,以及道教中“天地人”三才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祀細節或道教神系,可參考《舊唐書》或道教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書敗親暴蹶不知所厝觸事大荒駱點汙電子論牒舉帝釋發吐焚巫高等教育宮寺灌莽閨心狠赳赳還不能黃金界狟豬花拳繡腿翚散胡椒酒嘉谟金剛石婚經過敬老扃關駉那技術作物舊宇虧心事鲲海六參官律呂啪嚓盤山辟牒傾欹掃平省節耍猴頌皃所已沓墨腆厚通子退落讬載秃翁抏獘妄談危柱五劇弦誦憲藝仙姿玉質協律缬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