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偘然”。1.剛直貌。《後漢書·獨行傳·向栩》:“徵拜侍中,每朝廷大事,侃然正色,有官憚之。”《隋書·房彥謙傳》:“詞氣偘然,觀者屬目。”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劉文正公之直》:“公性簡傲,不蹈科名積習,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風。”
(2).和樂貌。《三國志·吳志·虞翻傳》“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 裴松之 注引《虞翻别傳》:“仰觀巍巍衆民之謡,傍聽鐘鼓侃然之樂。” 宋 葉適 《夫人林氏墓志銘》:“餘以病歸,捨舟山行,始識君。見其質性沖泊,器宇明審,侃然窮邑中。” 宋 葉適 《白石淨慧院經藏記》:“餘時雖尚少,見其能侃然自得於山谷之間,未嘗不歎其風俗之淳。”
“侃然”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形容人言談自信、豪爽、直率,表達意見時不拐彎抹角。
剛直貌
指人性格正直、不阿谀奉承,多用于形容官員或士人的氣節。
和樂貌
形容氛圍或态度輕松愉悅,帶有自然和諧之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古籍原文。
侃然(kǎn rán)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容人談吐豪爽,坦率直言,毫不忌諱的樣子。
侃字由"人"和"亘"兩個部首組成。
侃字的筆畫數為8畫。
侃字最早是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其原義為豪爽,後來擴展為形容人的言談。
在繁體字中,侃字寫作「侃」。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侃字有兩個變體:
一是「侃」- 沒有亘部,在字形上顯得簡化。
二是「侃」- 在字底增加了一個「東」字旁,表示有東西積聚的意思。
他一向侃然直言,從不畏懼任何人的反對。
侃談、侃侃而談、侃爺、坦侃、侃語等
坦率、直言不諱、爽快、豪爽
含蓄、拘謹、隱晦、難以捉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