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以作官為委身事君,故稱請求辭職為乞身。語本《史記·張儀列傳》:“今 齊王 甚憎 儀 , 儀 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 儀 願乞其不肖之身之 梁 , 齊 必興師伐之。”《東觀漢記·張況傳》:“時年八十,不任兵馬,上疏乞身。” 宋 蘇轼 《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故山桃李半荒榛,粗報君恩便乞身。” 清 吳偉業 《送何省齋》詩:“總未涉世深,止知乞身易。”
“乞身”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表達,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古代官員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主動向君主請求辭去官職的行為。這一說法源于“委身事君”的觀念,即任職被視為将身心奉獻給君主,因此辭職需“乞求歸還己身”。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因政治局勢請求離開齊國,稱“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
東漢《東觀漢記》記載張況“年八十,不任兵馬,上疏乞身”,成為典型用例。
文化内涵
古代官員視官職為君主恩賜,辭職需謙卑表達“歸還身體自由”之意,體現君臣關系的倫理色彩。
部分資料(如)提到“乞身”有“犧牲生命”的引申義,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或誤讀,需結合具體文獻謹慎使用。
乞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乞”和“身”。
“乞”字的部首是“一”,它的總筆畫數為3。而“身”字的部首是“身”,它的總筆畫數為7。
“乞身”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的含義可以指一個人主動把自己的身體貢獻出來,表現出極大的忍讓和奉獻精神,也可以指在特殊情況下為了某種目的而毀掉自己的身體。
在繁體字中,“乞身”的寫法與簡體字并無區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但是,“乞身”的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差别。
1. 他義無反顧地乞身于公益事業,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2. 戰争中,一名壯士乞身保護了戰友,用生命換取了勝利。
乞骸
求生
殉身
獻身
舍身
自願
奉獻
保全
自私
保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