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今 齐王 甚憎 仪 , 仪 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 仪 愿乞其不肖之身之 梁 , 齐 必兴师伐之。”《东观汉记·张况传》:“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 宋 苏轼 《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总未涉世深,止知乞身易。”
“乞身”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表达,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古代官员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主动向君主请求辞去官职的行为。这一说法源于“委身事君”的观念,即任职被视为将身心奉献给君主,因此辞职需“乞求归还己身”。
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因政治局势请求离开齐国,称“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
东汉《东观汉记》记载张况“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成为典型用例。
文化内涵
古代官员视官职为君主恩赐,辞职需谦卑表达“归还身体自由”之意,体现君臣关系的伦理色彩。
部分资料(如)提到“乞身”有“牺牲生命”的引申义,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未见直接例证,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或误读,需结合具体文献谨慎使用。
乞身,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分别是“乞”和“身”。
“乞”字的部首是“一”,它的总笔画数为3。而“身”字的部首是“身”,它的总笔画数为7。
“乞身”这个词语的来源比较复杂,它的含义可以指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的身体贡献出来,表现出极大的忍让和奉献精神,也可以指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某种目的而毁掉自己的身体。
在繁体字中,“乞身”的写法与简体字并无区别。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但是,“乞身”的古代写法和现代写法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别。
1. 他义无反顾地乞身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战争中,一名壮士乞身保护了战友,用生命换取了胜利。
乞骸
求生
殉身
献身
舍身
自愿
奉献
保全
自私
保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