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顧狐疑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指狼和狐狸的習性,深層比喻人多疑善慮、猶豫不決的心理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及用法角度詳細解析:
狼顧
指狼行走時常回頭後顧,以防襲擊。《史記·蘇秦列傳》有“狼顧”記載,形容人像狼一樣警惕多疑、頻頻回顧。此動作象征對周遭環境的高度不信任。
狐疑
源自狐狸生性多疑的習性。《楚辭·離騷》中“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即用狐狸的遲疑比喻人的猶豫不決。古人認為狐狸遇事常遲疑不決,故以“狐疑”指疑慮重重。
例:清·曹雪芹《紅樓夢》中王熙鳳評賈府衆人“狼顧狐疑,各懷鬼胎”,暗指家族成員互相猜忌。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形容人多疑而猶豫,如狼之顧盼,狐之遲疑。”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5(實體書無直接鍊接,可查證圖書館或官方數據庫)。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比喻人疑慮重重,行動遲疑不決。”
來源: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2450-8(權威工具書,無公開電子版)。
《成語源流大詞典》
考據:“狼顧”見于《吳子·勵士》,“狐疑”出自《漢書·文帝紀》,二者結合為成語約在明清白話小說中定型。
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499-0345-2。
梁啟超《變法通議》:“變法之事,若狼顧狐疑,恐終無成。”——強調改革忌憚多疑。
近義成語 | 反義成語 |
---|---|
疑神疑鬼、猶豫不決 | 當機立斷、深信不疑 |
首鼠兩端、舉棋不定 | 雷厲風行、義無反顧 |
“狼顧狐疑”以動物習性為喻,生動刻畫人性中的猜忌與遲疑,其釋義在權威辭書中高度統一,適用于批判性語境。需注意其多含貶義,使用時需契合人物或事件的負面特質。
“狼顧狐疑”是一個聯合式結構的成語,讀作láng gù hú yí,形容人做事時瞻前顧後、疑慮重重。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解析
比喻意義
整體形容人在行動時充滿畏懼和猶豫,常因過度思慮而無法果斷決策,甚至表現出反複試探的行為。例如:
“他狼顧狐疑,始終不敢籤署協議。”(例句參考)
出處與用法
該成語出自孫中山《布告全國同胞書》:“行事或虎頭鼠尾,而存心複狼顧狐疑。”。現代多用于書面語,作謂語或定語,描述處事不果斷的情形。
感情色彩
含一定貶義,強調因過度疑慮而影響行動力,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情感傾向。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百官闆擦兒絆骥倍賞碧霭霭避乖龍蔔世垂拱從公刀鬥杜郵之賜法場法守費力勞心封網風雨晦暝風雨晦暝扞制歌童寡白鼓司海翻橫請喉襟後祖回腸傷氣昏夕講授焦渴較通汲古閣就然箕仙倦遊考課令空明洞天虧蝕酷霜老雇兩台斂馬料道眉結摹想南雍儜弱濃蔭蔽日青幡窮民掃學深眷詩史厮豎松華悚詟跳棋托諷晩憩問字釁發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