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顧狐疑”是一個聯合式結構的成語,讀作láng gù hú yí,形容人做事時瞻前顧後、疑慮重重。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解析
比喻意義
整體形容人在行動時充滿畏懼和猶豫,常因過度思慮而無法果斷決策,甚至表現出反複試探的行為。例如:
“他狼顧狐疑,始終不敢籤署協議。”(例句參考)
出處與用法
該成語出自孫中山《布告全國同胞書》:“行事或虎頭鼠尾,而存心複狼顧狐疑。”。現代多用于書面語,作謂語或定語,描述處事不果斷的情形。
感情色彩
含一定貶義,強調因過度疑慮而影響行動力,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情感傾向。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狼顧狐疑》是一個成語,形容人在做決策或面對選擇時猶豫不決、有所顧慮的心态。猶如狼望後方顧慮,狐望前方疑慮,表示猶豫不決的狀态。
《狼顧狐疑》的拆分為:"狠"(犬部)+ "故"(攴部)+ "疋"(疋部)+ "疒"(疒部)。
總筆畫數為17畫,"狠"(10畫)+ "故"(4畫)+ "疋"(3畫)。
《狼顧狐疑》最早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原意為形容男女主角相愛卻因多種原因而猶豫不決、不能相守的狀态。
《狼顧狐疑》是繁體字的寫法。
《狼顧狐疑》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一樣。
他在面臨抉擇的時候常常狼顧狐疑,難以做出決斷。
狼狽、顧慮、疑惑
躊躇不決、猶豫不定、疑慮不決
果斷、堅定、毫不猶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