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門下侍郎。因其負責“盡規獻納,糾正違阙”,故稱。 唐 孟郊 《看花》詩之三:“餘花欲誰待,唯待諫郎過。諫郎不事俗,黃金買高歌。”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四》。
谏郎是古代中國官職名稱,專指負責向君主進谏的郎官,屬監察體系。以下為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釋義與曆史背景:
谏郎(jiàn láng)
職能:
專職規勸君主過失,監督朝政得失。如《資治通鑒》載,漢代谏郎可“直言極谏,匡正君非”。
兼有彈劾官員渎職之權,如《漢書·百官公卿表》記其“掌議論,察非法”。
官職屬性:
漢武帝設“谏大夫”,後改“谏議大夫”,屬郎官系統。《漢官儀》載:“谏議大夫,掌谏诤議論,比六百石。”
唐太宗擴谏官編制,谏郎可參與政事堂議政(《貞觀政要》卷三)。
宋初設“左右谏議大夫”,隸屬谏院,職權獨立于宰相(《宋史·職官志》)。
“谏郎:即谏議大夫。秦漢始置,掌論議諷谏。”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谏郎:谏官名。漢屬光祿勳,唐以後屬門下省。”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
“谏郎為皇帝近臣,以直言敢谏為職,常參與中樞決策。”
谏郎制度體現古代“以道事君”的政治倫理。如魏徵任谏議大夫時谏唐太宗二百餘事,成為“貞觀之治”重要推力(《舊唐書·魏徵傳》)。
參考文獻:
“谏郎”是古代官職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谏郎”即門下侍郎,是古代負責谏議的官職,主要職責為“盡規獻納,糾正違阙”()。其名稱來源于職能特點,“谏”指規勸君主或上級,“郎”為官職後綴,合稱表示專職進谏的官員。
該詞在詩詞中常被用作清廉谏臣的象征,例如: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官職體系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文獻通考·職官四》等史料。
謗政包函悲台冰山補葺刹手鐧癡兒呆女蟲魚篆雌遜忖沙搭理德勝頭廻餌柏遏雲歌飯豆放洋分形共氣過卻寒顫顫和詩劾系惠連悔謝魂景虎韬繭栗犢截串決訟開親嗑喳口小雷峰塔樂志聯號鱗集盲冥面毛南箕牛拉搭切切節節秦筆輕妝軟扮求谒曲原曲照森複沈聲手足異處四大發明醰醰田舍翁添枝接葉婉畫文彰無本生意相佑祆廟火小鹿兒蕭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