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聲詞。多形容有節奏的聲響。 南朝 梁 沉約 《樂将殚恩未已應诏》詩:“凄鏘笙管遒,參差舞行亂。”凄,一本作“ 凄 ”。 唐 權德輿 《祗命赴京途次淮口因書所懷》詩:“彪炳覩奇采,凄鏘聞雅音。” 前蜀 韋莊 《村笛》詩:“《簫韶》九奏韻凄鏘,曲度雖高調不傷。” 清 李重華 《貞一齋詩說·<論詩答問>之一》:“如洞簫長笛各有竅,一一按律調之,其凄鏘要眇,莫不感人之深。”
象聲詞。多形容有節奏的聲響。 南朝 齊 謝朓 《七夕賦奉護軍命作》:“廻龍駕之容裔,亂鳳管之凄鏘。” 南朝 梁 沉約 《樂将殚恩未已應诏》詩:“凄鏘笙管遒,參差舞行亂。” 唐 黃滔 《奉和翁文堯員外經過七林書堂見寄之什》詩:“定恐故園留不住,竹風松韻漫凄鏘。”
“凄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ī qiā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凄锵”由“凄”和“锵”兩個形容詞組成: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古詩文網等權威來源。
《凄锵》是一個漢語詞,通常用來形容聲音悲壯而有力,回蕩在耳邊引起共鳴的悲切之音。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凄和锵。
凄(②聲部首),锵(金字旁)。
凄的拆分筆畫為:從豎折,再從橫垂起一撇。
锵的拆分筆畫為:從豎折,再從橫撇起一捺。
《凄锵》一詞源自《紅樓夢》中的寫意曲牌名《凄涼宴》。它通過描述凄涼之景和悲切之聲,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哀傷表達出來。這個詞被後世用來形容其他悲壯的場景或聲音。
《凄锵》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悽鏘」。
在古代漢字中,「凄锵」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将「凄」寫為「淒」,将「锵」寫為「鏘」。
1. 鐵馬凄锵,戰旗飒飒,英雄輩出。
2. 演奏家用他娴熟的技巧,使得琴弦發出凄锵的音響。
凄風苦雨、锵金玉、凄婉動人、锵然有聲
悲壯、悲切、悲涼、哀怨
歡快、輕快、明亮、歡愉
【别人正在浏覽】